空气质量数据该看谁的脸色
2011-11-02

  空气质量数据该看谁的脸色

  2011年11月02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连续的大雾天气让市民担心空气质量问题,北京市环保局监测的数据显示,全市轻微污染。而微博上转发的美国大使馆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却要高出许多。对此,环保局方面表示,数据不能看别人“眼色”,自我比较是在进步。(《北京晨报》11月1日)
  
  官方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人家处于闹市区,咱的检测点闹中取静,郊区的都有,好与坏一平均,当然坏不到哪里去。况且,美国大使馆只是监测一个点,咱监测的是面上的整体情况,人家的数据可不是本质真实。
  
  不过,环保局方面的解释,让人想起一则报道:
  
  在那些雾蒙蒙的天气里,我和附近洗衣店熨衣服的工人、市场里卖蔬菜的小贩、出租车司机,或是在人行道上卖烤红薯的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天气不好!”这似乎是一句通用的问候语,也是“哎呀,今天空气污染真严重!”的委婉说法。
  
  这是今年5月26日,美国大西洋月刊刊登的一篇老外看北京空气污染的文章。作者接着解释:就像他们用“好吃” 来形容各种美食一样,在污染问题上,他们常常用“天气不好”来描述糟糕的空气质量。这既是为了礼貌,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新华网5月30日 )
  
  所以,有网友提问:“连续大雾导致空气质量很差,大雾天是不是就意味着污染比较严重?”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答称,雾本来不是污染,只是积累了污染物才会影响空气质量。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兑则说,实际上,从气象学而言,雾出现的机会很少,雾在全世界主要出现在高山地区与两极,在城市里看到的,十之八九都是霾。霾的本质是“细粒子污染”,源于自然界的灰尘与人类活动的排放。灰霾与酸雨都是大气污染的表现形式,当霾饱和以后形成雾,雾的污染浓度会很高。在这种天气下,每个人都是“吸尘器”。
  
  所以,雾不是污染,估计跟“天气不好”的说法是一回事,为了避讳起见。当然,这种含蓄倒不是出于对市民的礼貌,只是为了让大家情绪稳定罢了。实际上,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无法真实体现空气质量,“纳入的都是必须能控制,还要有办法解决的。”PM2.5之类有监测,但不公布,也不是减排指标。这导致污染严重却“达标率”高的怪现象,有点像牛奶等诸多食品的安全标准,与国际上的不一样。
  
  问题是,空气质量数据并不能看美国大使馆的,那看谁的呢?在当前除了看老天的眼色(气象条件不利污染物扩散时,污染就会加重),最主要的恐怕要看领导的眼色了。众所周知,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居高不下,只要各地唯GDP是论,降低污染就会是空话,一些地方宁愿停居民的电来完成节能任务,而不是让工厂来节能减排,就注定了空气质量只能以一些领导的意志为转移。
  
  只要领导下决心,少搞一些政绩,多一些民生情怀,城市的污染状况就是可以改变的。辽宁本溪过去污染严重,在卫星照片上只看到一团黑污,现在已朝山清水秀发展。西安市政府规定从今年10月起按月考核蓝天数,虽引起争议,至少体现了治污决心,说明领导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让天蓝就蓝,让天黑就黑。要让空气质量检测的数据好看,关健还是要在污染控制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检测指标、检测手段、检测地点之类的技术层面玩魔术,这些功夫只能改变数据,不能改变空气。(记者 肖时候)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