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竣工 突显三大环境效益
2006-05-23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完成了。有人称之为堪与万里长城比美的奇迹。那么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将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环保与建设同行三峡投资10亿维护环境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从开工之日起,就确立了“环境与工程建设同步”的原则,努力将这个全球超级工程打造成一个环保工程、生态工程。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科学环保部主任孙志禹告诉记者,三峡工程建设期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控制。比如,数量庞大的混凝土生产过程,也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废水,这些废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而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废水,处理之后又进行了重复利用;工程原有的大部分植被不可能保留,还会形成新的边坡和水土流失,在施工中,要求水泥、沙石必须封闭运输,对施工现场的植被要及时恢复。如今,在15.28平方公里的施工工地上,几乎没有一片裸露的泥土,几乎看不到尘土飞扬的景象。

据悉,三峡工程动工以来,仅在工程建设方面的环保投资就有近10亿元。

除坝区外,库区的环境保护和灾害治理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峡水利枢纽在建设过程中及运行后,对流域水质、泥沙、地质灾害等采取了一系列监控和改善措施,加上国家近年在库区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岸坡绿化带工程及危岩与滑坡灾害的预防与治理,三峡库区的生态与环境总体良好。按照规划,2001年到2010年政府将投入近400亿元巨资治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分阶段建设150多座污水处理厂、170多座城市垃圾处理场,三峡库区的污水及垃圾处理率将达到85%以上。

长期参与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专家谢修发说,作为三峡工程第一功能的防洪功能,其环境效益是不可估量,也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三峡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对大气是一种有效的保护。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接受采访时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峡工程对环境方面的影响都在意料之中,都在控制范围之内。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进展和三峡地区环境的改善,长江三峡将会成为一个更加舒适宜人的风景名胜。

三峡工程将产生三大环境效益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环保工程,将带来防洪、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等三大环境效益。

曹广晶指出,三峡工程的兴建,将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使全国七大江河中防洪标准最低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1870年那样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也可以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口得到有效保护。

三峡工程26台机组每年发电847亿千瓦时,这些巨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10座180万千瓦级的火电厂,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燃烧原煤5000万吨,每年可减少排放1000万吨可形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减少200多万吨可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减少1万多吨一氧化碳,减少37万吨氮氧化物,还可以减少大量的废水、废碴、浮尘等。

三峡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农民的密集耕作已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形势极为严峻。森林覆盖率从二十世纪50年代的26%一度下降到17%,已基本无成熟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向“森林-灌木-草坡-裸岩”的方向退化;水土流失面积高达六成以上,年产沙量平均1.5亿吨,入江泥沙量约4千万吨。三峡库区已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的一、二期移民工作,已经完成了16万三峡移民出县跨省外迁安置,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三峡工程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环境问题,但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需要多年的努力奋斗;泥沙淤积和对下游的冲刷、水质保护等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丝毫不可懈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