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彭加木失踪26年祭:再解罗布泊科考之谜
2006-05-22


中科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傅春利手持彭加木照片 吕文正/图
  

  记者 南香红

  除了彭加木,他们中的9个人现在都能找到,并且还都活着。

  不,应该是10个。第10个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的报务员箫万能,虽然他不是考察队的成员,但却跟随了考察的全过程。  

  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就是通过他的发报机从沙漠中心发出的。

  王万轩,彭加木当年的司机,头发花白地坐在记者面前,从内衣很深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比手掌还小的本本儿,翻开一页,一页,封存26年的记忆被打开。

  彭加木、汪文先、陈百录、沈冠冕、马仁文、谷景和、包继才、陈大化、闫红建。

  “汪文先是考察队的副队长,退休了,回了四川,除了他,我们几个全在,都没有离开新疆。”王万轩一个一个地数着说。

  直到彭加木失踪的第七天,彭加木失踪的消息才发出: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3日(1980年)电: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七天没有音讯。”

  可以用各种方式猜测消息如此晚的原因,但有一条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泊——中国核爆炸试验场。从罗布泊考察回来后的队员们,都闭嘴不谈。

  26年来很少有人知道考察队陷入困境的细节与原因。26年前,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切本不应该发生。”沈冠冕说。

  现在,彭加木失踪的26年后,什么都可以说了,当年的考察队员们将记忆一点点地拼凑起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得到特殊通行证

  没有军队的特殊通行证,任何人都到不了那里。

  秋冬是进入罗布泊最好的季节,那时候罗布泊平静安详,一般不会露出狰狞的面孔。但是罗布泊的秋冬一般严禁任何人进入。

  “我们决定选5到6月之间,想在春天风季之后和夏天酷热到来之前打一个时间差”,夏训诚说。按原计划,他任罗布泊考察队的副队长,但因为临时的出国考察任务,副队长换成了汪文先。

  夏训诚承认这个时间差“没打好”,因为罗布泊太不可捉摸了。

  考察罗布泊的热情萌生于1979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当时罗布泊部分因为涉及到军事敏感问题由中方中央电视台担任拍摄任务,但开拍之前需要中国的科学家们先探路。

  彭加木和夏训诚借探路来到了罗布泊。

  夏训诚记得考察将要结束时在营地里,彭加木和他都睡不着,“彭加木很兴奋”:中国的罗布泊研究都在国外;外国的探险家写出的罗布泊的书已经比人都高了,中国人还很少来过。

  “就算死在罗布泊,也要用肉身为罗布泊增加一点中国的有机质。”夏训诚还清楚地记得彭加木的这句话,只是当时没有想到竟然一语成谶。

  组建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的想法就是那一晚形成的。彭加木将这一想法报告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院又报到中科院,中科院又协调军队,1980年,一份正式的文件批准了这个计划。

  考察队被准许在罗布泊进行两个月的考察。

  1980年5月2日,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新疆军区马兰基地。

  “考察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马兰基地准备。军队专用的午餐肉罐头、酸辣茭白罐头、榨菜、大米、挂面、面粉等等全部从部队上买。”担任行政总管的陈百录说。

  没有部队的帮助,考察队无法在罗布泊里活动。马兰基地为考察队配备了一部电台。这部电台由4名战士负责,在一个代号为“720”的地方,放下3名战士建立一个电报接转点,战士萧万能背着发报设备,跟随考察队。

  电台丢了

  出发之前,彭加木和司机陈大化之间产生了分歧。

  “彭加木很生气的样子来找我,说陈大化不走了,让我去解决解决。”

陈百录回忆说,他去解决问题,一看是没法解决的超载问题。

  考察队有3辆车,一辆212五座吉普车,王万轩开,主要拉彭加木等科考人员;另一辆8座212,拉人和电台设备等,陈大化开;第三辆车是一辆前苏联嘎斯63,拉水和汽油等辎重,包继才驾驶。

  嘎斯63的载重量是1.5吨,但车上装了8个大汽油桶,每桶装200公升,分别装4桶水、4桶油,加上帐篷等生活用品早超过了载重量。8座212拉着电台的几个大箱子,也超重了。司机陈大化认为罗布泊的路谁都没有走过,汽车超重很危险,磨着不走。

  “我当时拍着胸膛对陈大化说,出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