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循环再利用,将生态环保进行到底
2011-07-12

 

秸秆循环再利用,将生态环保进行到底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提出22周年的今天,牧医工程学院的同学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三点希望”,由学生范强组建的“大学生环保志愿服务团”深入新乡卫辉市进行社会实践,对农村生态环保展开调研,为党九十岁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焚烧污染不多见   秸秆还田入人心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在国家蓬勃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正在逐步实施,逐步完善。然而,农村地区可能由于讯息不太灵通,此战略的推进可能会遇到障碍。为了调查农村的发展情况,以“秸秆如何利用”为切入点,牧医工程学院的同学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7月9日,牧医“大学生环保志愿服务团”到达新乡卫辉市柳庄乡边段村,在了解村庄的基本情况后,他们便以问卷调查、走访农户等形式展开调查。

活动中,村民的热情配合让团队成员倍受鼓舞,信心大增。“您们家几亩耕地?粮食收完后,那些秸秆怎么利用呢?”队长范强简洁的问话,让村民感到很亲切,“俺们家是六亩地,庄稼收完后,都用粉碎机把他们粉碎了,秸秆还田嘛!”每次问答,团队成员都做了很详细的记录,并整理归类。

问卷调查过程中,村民一边填写问卷,一边与队员交谈。队长范强同时也向村民传达了生态环保的基本理念,并倡导大家珍惜资源,低碳生活。一位老大爷在与员交谈后,啧啧称赞道:“农大学生就是务实!素质就是高!”

经过走访问卷,团队成员将结果综合整理了出来。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卫辉市柳庄乡边段村耕田较多,秸秆资源丰富。该村约70%的秸秆直接机器粉碎还田,约30%的秸秆卖给该村农场。这一调查结果让团队成员欣喜不已,问及村民原因时,一位大妈笑着说:“村里到处挂有醒目的‘焚烧可耻   禁烧光荣’等条幅,再说了,秸秆还田比较省事,价格也不高。”另一位大叔说:“村里有农场,他们收购,不想秸秆还田的都卖了。现在焚烧秸秆惩罚力度很大,多年禁烧了,大家都习惯了,基本上不会这么做了。”这与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大力监管密不可分,更与村民的理解配合息息相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今天,新乡卫辉市柳庄乡边段村做得很好,牧医学生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获得了群众高度赞扬。

变废为宝益处多    循环利用节能源

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上,秸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我国虽然在这些领域分别开展了秸秆的开发利用, 但综合利用水平还比较低, 政策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利用技术研发水平还比较落后。结合这个现状,牧医环保服务团成员对该村的科技生态示范园、农场等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观察。

团队成员了解到,该村农场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型沼气站秸秆循环利用技术,循环利用作物秸秆,产生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另一方面将秸秆发酵喂养肉牛,粪便填入沼气池,沼液沼渣亦可用来施肥,完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村民的举措推动设施了农业发展,挖掘了秸秆生态循环利用潜力,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到,村民对环境污染了解甚少,就展开了宣讲环境保护的专题,并挨家挨户发放印制的宣传页,让村民们爱护生存环境,将秸秆的循环利用进行下去。此举再次获得乡亲们的认可,村长对团队队长竖起了大拇指,赞道:“农大学生有知识,重实践,就是棒!”

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人人有责,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是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秸秆多途径、多层次的合理利用,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必不可少环节。

为此,牧医工程学院环保志愿服务团会扩大调研范围,将国家的方针政策、环保机制宣传到位,将社会实践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孙淼淼)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