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身份证,去看外交密档
2006-05-19
最敏感的部门,率先对外开放
  拿身份证,去看外交密档
  
  □本报记者 苏永通

图为已被解密的一份外交档案

  ■中国的冷战学专家竟拿不出一份中国档案,开放档案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太重要了
  ■在开放之前,中央政治局指示要慎重处理
  ■外交部、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的档案,不进入中央档案馆而独立保管,没有开放的义务
  
  您想知道,1960年苏联撤走援华专家时,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如何对谈?1958年,解放军炮轰金门马祖后,中美大使级会谈如何进行?
  只要持公民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从电脑中查阅这些“机密”。
  5月10日,外交部对外开放第二批25651件解密档案,这些档案涉及1956-1960年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
  这是自2004年外交部首次开放档案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对外界“解密”。
  但在档案馆鉴定和开放处处长张素林看来,“这只是我们的例行工作”,张处长透露,解密开放将制度化,今后,外交部拟每两年解密并开放一批档案,并有望两年内实现上网。现在,第三批(1961-1965年)的档案解密准备工作已经就绪,6月就将启动。
  
  档案开放的“四不”原则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外交部就将外交档案解密开放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外交部档案馆保存了新中国外交的几乎所有文字资料和部分音像资料,并且保存完好,没有受到“文革”等历史浪潮的强烈冲击,但它们仅供外交工作使用。
  “档案的开放是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张素林说,当时学术圈的呼吁非常激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就多次在国际学术场合遭遇尴尬———作为中国的冷战学专家却拿不出一份中国档案,而只能千里迢迢求助于俄美等国的各大档案馆,而2004年1月当中国外交部第一次开放档案,他就遇到七八拨俄罗斯人。“开放档案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太重要了。”
  1999年,在时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建议下,外交部成立“开放档案鉴定小组”,正式启动档案解密工作。鉴定和开放处就在当时成立。
  1999年,外交部组织了近百名在职和离退休外交官,第一次解密、鉴定有关档案。各地区司各负责一片,分别派人参加———至少是二秘以上(相当于副处级以上)的外交官,他们一页一页翻阅档案原件,在审查单上写上自己的意见———判断密级,同意或者不同意开放,并提出理由。之后形成鉴定报告,逐层报批,从司领导到部领导,最后报国务院审批。
  解密工作在外交部大楼里进行。张素林介绍,在解密前,要进行学习和培训,统一认识,掌握开放原则。他们制定了“25条标准”,概括而言就是“四不”———凡是影响国家利益,特别是安全利益的档案不开放;凡是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档案不开放;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不开放;凡是影响民族团结的档案不开放。
  原则上,每份文件由一位专家负责鉴定。但有时他们还会就一些争议较大的档案碰头。
  比如,关于日内瓦会议(1954)内部的一些宣传材料和参考材料,在初审时认为可以开放,而复审则提出应该控制使用,理由是虽无重要机密,但毕竟是内部参阅的背景材料。复审小组再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开放,最后国际司和外交部都同意全部开放。  
  开放档案慎之又慎。前中国驻阿根廷大使徐贻聪说,在开放之前,中央政治局指示要慎重处理,“最后都是我签字的”。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由他任组长的7位前大使组成“开放档案鉴定小组”,负责开放前的终审,他们分别精通英文、俄文、波斯文、西班牙文、越南文、法文和意大利文。
  前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陈文照回忆,每人各发了一个放大镜,辨认那些已经有点模糊的档案文件,有时候一天只能看四五卷。
  
  开放比例上升了30%
  此次对外开放的档案占这一时期外交档案总数的60%,而上一批为30%。电脑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资料中的个别地方不适合开放,只要“涂黑”屏蔽就得以开放。“否则就没法实现解密了。我想大家可以理解。”
  张素林认为,其实第一批的解密比例并不低,主要是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都没动。参与终审的前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陈文照也证实,经手的涉朝档案很少。朝鲜问题向来非常敏感。今年2月21日,《纽约时报》也报道,美国情报部门悄悄地对国家档案馆一些已公开的朝鲜战争档案重新加密。
  电脑程序也大大加快了解密速度。从解密到开放,第一批档案用了五年时间。第二批解密工作从2004年4月开始,历时1年零2个月。
  第一批解密工作完全靠手工完成。
  张素林解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之后的二次整理工作上。而在第二批解密工作中,电脑程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档案都事先扫描进电脑,专家看完原件之后,直接在电脑上写上审核意见。
  此外,第二批解密没有复审,在专家意见逐层上报审批后,档案就可以开放。张素林说,在审批过程中,被过滤掉的档案很少。
  在这些档案中,保存有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就前苏联在华专家问题的谈话抄录,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前苏联专家绝大部分人都是很好的同志,使人不满的只是极少数。”
  解密档案中也涉及炮击金门事件,1958年8月23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开始炮击金门和马祖,美国派军舰在台海领域干涉中国内政引发了台海危机。中美大使级会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档案中还有周恩来总理关于这个问题的批示。
  档案显示,中美大使级会谈从第80次开始主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中国解放台湾是内战,美国杜鲁门总统承认了的……沿海岛屿从来就属于中国,世界一切正义人士都承认了的,只是杜勒斯不承认……中国人民有权解放自己的领土,联合国无权干涉中国的内政。”
  此外,档案中还有一封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的主要和经常的根源在于美国”,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在接见前苏联驻华临时代办安东诺夫的时候,通知对方,中方建议把其中“主要和经常的”改为“唯一的,或真正的”。
  
  外交、公安、国安档案无开放义务
  档案馆除了周五外,每个工作日都开放借阅。按照规定,借阅时需提前提出书面申请,但事实上,“如果人少,直接过来就行。”张素林说。
  在门口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登记后,即可上外交部南配楼7层的借阅处。借阅程序大概如下:在检索台查询并选中所需档案目录,提交个人信息和用途,并到柜台支付费用———每卷档案两元钱,工作人员立即提供密码———审核就这么简单。到阅览室的电脑输入密码即可阅览,如需复印可直接在机器上提交申请,付钱后领取。
  登记记录显示,有许多人来自于外国使馆和组织。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记者斋藤真调阅1960年该社申请采访周总理的来往信函,时不时地点头说:“有意思,有意思。”
  两批档案开放,沈志华都是第一个进入外交部档案馆,他亲自跑了五六趟,学生也多次帮忙抄写和复印档案。
  按档案法规定,建国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应向社会开放,但复杂的程序使得档案利用受到限制。中央档案馆利用部接待处的工作人员说,在该馆查阅历史档案,需要开具省部级办公厅的介绍信,还得经审核处审核。
  沈志华认为,档案馆集档案解密和利用两个职能于一身,档案馆既要负责解密工作———这使它承担重大的保密责任,又要负责利用工作———为研究者提供服务,这两者显然是互相矛盾和对立的。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系教授张辑哲介绍,外交部、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的档案,不进入中央档案馆而独立保管,没有开放的义务。“国家部委一级档案的首次对外开放,不是在文化部门、经济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而是在最具敏感性的外交部门,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沈志华说。
(南方周末)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