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由于秦岭地段108国道的贯通及沿线人为活动的干扰,秦岭大熊猫两个面积最大的居群——天华山居群和兴隆岭居群——被人为隔离,大熊猫栖息地受到来自道路和游人的严重影响和干扰。1999 年,秦岭隧道建成通车,随着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的弃用,因车流给野生动物造成的阻隔已经消失;公路两侧的野生动物逐渐恢复交流,也使两个大熊猫居群的融合成为了可能。2000年,该区域被列为秦岭大熊猫的重要生物走廊带。2002年,随着观音山保护区的建立,该区域被纳入保护区范围。
在此基础上,WWF与观音山保护区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项目,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加强对车辆和人员的管理、加大保护区巡护监测力度、在与生物走廊带及大熊猫栖息地最为紧密的社区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替代生计培训等活动,以减少社区生产生活对该区域造成的资源压力。
据介绍,此次“大熊猫绿色走廊”活动,将在两个月内在隧道上方种植1300亩箭竹,从而为天华山和兴隆岭两个居群的大熊猫实现种群交换提供机遇。
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先生对记者说:“该项目是WWF及其合作伙伴为连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我们期望这条绿色竹廊能连接起被108国道分隔开的秦岭野生熊猫种群,使其免受车辆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互相交流、自由生活。期盼此项目为秦岭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当地政府和林业保护部门对此项目也表示出极大的欢迎和赞许,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说:“本次活动在扩大大熊猫食物来源的同时,将更好地发挥该区域的走廊带作用,从而连接栖息地,促进野生动物的种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