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巴金在外祖母怀中(前排左一)与家族部分成员合影,后排右一为巴金母亲
巴金1904年出生在四川一个封建大家庭里。
10岁时,巴金便失去了最疼爱他的母亲,死亡第一次在他的心上投掷下阴影,富裕的家庭不再能带给他温暖。过了两年父亲又病故了,祖父像一个封建暴君似的统治着全家的儿孙。巴金的大哥,作为大房的长孙挑起了掌管全部家务事的担子,温顺地忍受长辈们的欺凌。女人的命运更不必提了,巴金有许多堂姐妹,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婚姻不能自主,郁郁终生……这时巴金开始憎恨那些封建传统和那些滥施威权的长辈们。
1920年祖父去世后半年多,他才和二哥进了成都的外国语专门学校。他们每天晚上贪婪地读着新出版的进步书报,如《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等。
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一书强烈地感染了这个青年人,那时的巴金说:“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于是他开始有了理想,爱人类,要为人类做一些有用的事,甚至为了自由,可以奉献出他的生命!
从1927年到1946年,仅仅二十年,他写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左右的杂记和游记,还有无数的短篇小说,而他的译著也达到十九部之多。
这就是巴金。他的名字早在三十年代就被年轻的读者们所敬仰,以后他的作品也在世界文坛上焕发着异彩……
1984年10月,巴金在香港接受一个荣誉性的称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29年,巴金(后立者)和他的大哥(《家》中大哥觉新的原型)在上海合影
1936年10月22日,在鲁迅先生葬礼上,巴金(前左一)等青年作家为先生抬棺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巴金在上海与萧珊、小林、小棠合影
1907年家庭合影。左三是外婆怀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1923年春天,巴金与三哥负岌东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临行前一张全家合影。后排右边为巴金,后排左一为大哥,中间为三哥
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的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
巴金与中国留学生詹剑峰(右)、桂丹华(中)合影,摄于1928年春天,是时巴金创作《灭亡》的时候
1930年摄于杭州西湖,这是巴金首次游杭,于朋友们同舟湖上。共叙理想。巴金晚年仍在怀念,说他“仿佛在做一个美丽的梦”
1939年萧珊摄于昆明,当时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1937年5月巴金与萧珊摄于苏州青阳港
1947年春天全家摄于上海复旦教工宿舍
1962年摄于巴金的书房。这家庭的气氛是那样的友爱,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满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