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局副局长潘岳的两大“困扰”
2006-05-15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2003年3月,正当SARS肆虐时,潘岳奉命调任环保局副
局长,时至今日已三载有余。问及在此期间自感为中国环保事业做的最大贡献
是什么,他淡淡地说道:「我不觉得自己做出了什么贡献。我和千千万万个战
斗在环保第一线的战友们确实做了一些事,但没有做的、来不及做的,或者有
心做但无力做的事情更多。」

『中国环保』内外交困

潘岳更愿意谈他面临的困扰:「很多人都说,2005年以『环保风暴』开头,却
以『松花江事件』收尾,这个事实令人痛苦。我现在第一困扰的是严峻的环境
形势,『中国环保』内外交困,我们需要大的变革。但时间还有多少?能不能
成功?每思及此,倍觉焦虑。」

他还说:「我第二个困扰就是:世界发达国家如今正在走的绿色发展道路,都
已在技术上、理论上实践成功。即是说,人类社会完全有能力走环境与经济双
赢的第三条道路。但明明是可以双赢的道路,为什么在我们领导面前却成了两
难的选择呢?因为我们做下属的没有为领导算出一本成本账。


即走这条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新能源的道路究竟花多大转型成本,要减慢多
少速度,要承受多大风险;当然,我们也没有完全算清另一笔帐,即仍按传统
生产生活方式继续走下去的话,还会付出多大成本?什么时候会爆发危机?什
么时候将付出我们不可能承担的巨大代价?」

环保是政改试验田?

潘岳日前接受专访时表示,环境事务牵涉的政治敏感性和利益复杂性远低于政
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其成果也能为最大范围内的人们所分享,因此适合作
为政治社会等改革的「试验田」。他透露,今后一段时期,环保总局将继续推
进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绿色GDP核算试点等,使其作为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
治的探索,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借鉴。

潘岳说,之所以称环保是政治社会改革的试验田,第一,它已非专业技术问
题,而是一个植根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层面的综合问题。可谓「麻雀虽
小,五脏俱全」。第二,作为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代表了广泛的社
会和公共利益,较少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等特殊敏感问题,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改
革,在环保领域内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与共赢。

加强透明度 实行民主监督

他介绍,近年来在扩大公众参与环保的基础上,今后将继续推进几项举措:首
先,在立法实践中推动建立公众参与的制度。日前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
参与暂行办法》已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同时,还
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方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二,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体系,努力拓宽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建立公众参与环
境决策的新机制。随着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首先要建立环境信息
公开制度,包括环保政务公开和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
志、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向公众披露环境信息,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其次是推动
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使群众有合法的参与渠道,实行民主监督的权利。国务
院已要求每半年向全社会公布各省市的环境任务完成情况与当地的环境质量,
环保总局一定如实公布。

第三,继续发挥环保社团在公众参与中的良性作用。环保总局将致力于和健康
的环保社团建立良性合作框架,互相取长补短,塑造一股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社会合力。

今夏将公布绿色GDP试点结果


至于绿色GDP试点,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已在京、津、浙、粤等十省市开展
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试点,现国家层面的《2004
年中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国民核算试核算报告》已完成,所有试点地方也完成
《试点省市绿色国民核算与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中的第一和第二项调查。

今年夏天,环保总局将和国家统计局一起,向社会首次公布试点工作的结果以
及地方和国家的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虚拟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核算,和环境
污染损失价值量核算等结果。

中国环保需要大变革

在「十五」计划环保目标落空的背景下,中国环保工作今年在负重中进入「十
一五」开局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环境污染最
为严重的时期已经到来,不仅未来15年将持续存在,且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
的「导火索」。而环保部门自身弱点重重,与严峻的形势很不相称。「我们内
外交困,因此需要大的变革。」

潘岳介绍说,「十五」计划环保目标中,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主要空气
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都没有达到环保指标。他指出,最首要的原因是一些地
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和形象业绩。此
外,环保部门自身在法规、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方面弱点重重也是重要原
因。

环保法律虽多 管用的太少

首先,环保监管能力薄弱。中西部23个省级环保部门执法装备达标率仅为9
%,272个地市级环保部门执法装备达标率仅为33%;其次,环境法制也不健
全,中国环保法律虽多,但管用的太少。

另外,环境保护的投资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尽管中国环保投
资总量由「九五」期间的3,600亿人民币增加到「十五」前4年的6,000亿人民
币,但总体上,环保投资占同期GDP总值的比例偏低,「九五」期间为0.87
%,「十五」前4年为1.33%;同时,还有环境管理多头交叉,缺乏统一有效
的环保监管体制的问题,从而导致环保部门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一些
跨区域重大环境问题无法协调。


潘岳表示,上述种种很多已在去年发生的松花江事件中得到体现。这表明,传
统的环保模式已经不再能够应对当下的问题。在重化工型经济结构、以及长期
积累的结构型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中国环境污
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到来,且未来15年将持续存在。特别是污染严重时期与
生产事故高发时期叠加,环境风险不断增大,国家环境安全受到挑战;群体性
环境事件迅速上升,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

官场20余载最重「制度建设」

潘岳告诉记者:「作为政府官员,我最看重的是『制度建设』。因为中国环境
问题的解决,是一场漫长、艰难、充满反覆博弈的拉锯战,在这场旅途中,靠
『个性』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而『环保风暴』也只是倏忽来去的一阵烟
云,只有经过艰难博弈确立下的『制度』,才能够为最终的成就铺垫道路。在
这个方向上,哪怕只是最微小的进步,于我也是最大的奖赏。」


20余载官场生涯,政坛沉浮起落,令潘岳的意气不减当年:「中国的环境形势
不断变化,更加需要从事环保事业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干部要正面现实,敢于
直言;严格执法,敢于叫停,使得一些地方的『不作为』顽症能够得以披露并
最终有所改善,这也是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促进。」

谦对「个性高官」一笑置之

潘岳早年当过兵,做过记者,25岁入仕,34岁擢升为副部级高官,年仅46岁
却已在4个国家部委机构历练有年。20多年仕途经历对中国现代化的独到感
悟,10余载副部级官位上的起落沉浮、3年来对中国环保振聋发聩的警世忠
言,令海内外舆论习惯性地将这位年仅46岁的潘岳称为「个性高官」。

「说我『个性』,可能是指我的一些言谈举止,这是与生俱来的性格,不足为
谈。」接受本报采访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这样的称誉一笑置之。他
补充道:「什么时候我们这些人都不再是所谓的『个性官员』了,就说明和谐
社会越来越成熟了。」

来源: 香港文汇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