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北京朝阳区六里屯街道上演了一场“超级妈妈”大赛,30名5岁大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给妈妈过“母亲节”。姜军/摄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以上两图为国际在线选配
自古以来,“孝”是中国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二十四孝》曾经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今天,在发展和谐社会的北京,人们是如何尽孝的呢?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市民都认为“只要让父母感觉幸福满足就是孝顺”,而孝顺的方式也因人而异,远远超越了“二十四孝”的范畴。
尽孝故事
生活拮据 17岁时他为母亲做蛋糕
■受访者:李先生
■年龄:22岁
■职业:保安
想起5年前给母亲过生日的场景,小李心里仍感觉酸酸的,但那一刻母亲的微笑却肯定了他是个孝顺的儿子。
2001年,由于生活拮据,准备给母亲过生日的小李买不起生日蛋糕,但为了让母亲开心,从未制作过蛋糕的他竟仿照蛋糕店的模样做了起来,蒸了蛋糕坯子后,还在上面铺上了奶油和一些水果。
“妈妈生日快乐!”几个小时后,小李把制作好的蛋糕端到母亲面前,母亲愣住了,盯着蛋糕笑得说不出话来。“好儿子,真好……”许久,母亲声音颤抖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并一把将儿子揽在了怀里,“蛋糕不好看,以后我给您做最漂亮的蛋糕。”躲在母亲怀里的小李说完,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那年他17岁。
现今的小李来北京找了份保安的工作,虽然也很苦,但却感觉浑身是劲儿,因为他要用自己挣的钱给母亲买生日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