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黑熊噬人:2005年10月10日在吉林省舒兰市一家养熊场,场主韩某在打扫熊圈时不幸被六只熊噬咬身亡。这一事件又一次把人们的视线聚焦在“活熊取胆”这种虐待动物的盈利手段上。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所饲养的动物,这些动物是否也应该享有一定的福利,这正是近年来在社会上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动物福利。目前中国没有关于动物福利的立法,而早在19世纪初欧洲就已经通过了动物福利法案,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为健全的体系。 什么是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主要针对在人类饲养管理之下的动物,其中包括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工作动物物、伴侣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按照国际上通认的说法,动物福利被普遍理解为五大自由,即让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总结起来就是动物的康乐。首先是动物的健康,然后是动物的安乐,这是动物福利基本的内容。
保障动物福利与人类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禽流感,猪链球菌的爆发均与农场内的饲养环境有关,家禽养殖中的过高的饲养密度很容易导致禽流感的传染;四川的猪链球菌疫情均发生在生猪散养户,农户家猪圈的通风、卫生条件差是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禽畜的屠宰过程中,如果遭到虐杀,或亲眼看到同类被宰杀的过程,会使受到惊吓动物在临死时身体里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影响肉质,同时也对人体健康不利。考虑到上述实例,在禽畜的饲养屠宰过程中要求“给动物足够的活动空间,良好的通风、卫生设置,在屠宰过程中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惊吓”并不是无稽之谈。
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中国是一个养殖大国,如果有人试图对养猪户宣讲猪的福利,并上升到法律层次,一定会被当成笑话。但是,国际上“动物福利法”已规定了猪应享受的福利待遇,例如,一只乳猪至少要吃13天母乳;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24小时;屠宰时必须隔离,不被其它猪看到;杀猪要快,必须使用电击法,在猪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乌克兰曾经有一批猪经过6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运抵法国,却被法国有关部门拒收,理由是运输过程没有考虑到猪的福利,中途未按规定时间休息。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作用立即显现。
如何对待动物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从2003年1月开始,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召集志愿者调查了全国21家野生动物园(含部分城市动物园)的动物生存状况。重点聚焦野生动物园的“动物表演”、“活体喂食”。在调查中发现全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园都普遍存在无视动物伤痛、紧张的动物表演,照相,活体喂食等盈利性项目。例如将拔掉牙齿的狮虎绑在桌子上供游客抚摸拍照,出售活鸡供游客投喂给食肉动物,群狮追牛的血腥表演。最令人痛心的是,观看这些血腥游戏观众中有很多是孩子。在许多国家里,众生平等、珍视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等生命伦理教育是从小就进行的最基本教育。印度圣雄甘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和她的道德进步可以用他们如何对待动物来衡量。
动物福利在中国的推行存在客观上的障碍:
“人的福利还没有解决,谈什么动物福利?”这是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动物福利”一词时的回应。尽管类似的法律法规在西方国家相当普遍,但是动物福利概念引进中国只有五六年的时间,而且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观念。动物福利并不是单纯的立法问题,它更多地关系到社会文化,道德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等领域,盲目地效仿西方国家的理论和立法在中国并不可行。特别是我国经济状况及其在各地区的差异也使得动物福利立法将处于尴尬境地。 动物福利本身也存在矛盾与伪善性:
动物福利在伦理、道德上依然存在的漏洞和矛盾,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人类怎样为动物谋福利,当出现关系到人类切身利益的矛盾时,人类依然还是会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前面。国内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在没有科学理论和立法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情感去谈保护动物显得无力,而且也容易导致偏激而不能被大众所接受。 动物福利立法在中国——到底是超前还是落后?
近年来人们对于动物的关注越来越多,一些民间团体也在呼吁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国外相关的环保组织也开始登陆中国,动物福利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中国的动物福利立法却迟迟没有出台,今年是2005年,距英国第一部动物福利法令《马丁法案》已经相差183年。而同时也有人士指出,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意识,为动物立法还太超前,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急于立法得到的将是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