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由生活变成回忆?(4)
2006-05-09

大栅栏是移民文化

大栅栏曾是毛银鹏的梦想。他很费劲地想把大栅栏念成像北京人发音的“大什栏儿”,却总也学不像。

他家在湖北乡下,最大的愿望是到北京当作家。一到北京,便选大栅栏落脚。“这里有老北京的灵气,也有人气”,毛银鹏说。

他在前门的国有商场租了门面房卖鞋,又在煤市街南边的一个胡同里租下两间小屋,安顿一家四口,房租每月400元。他的小屋在一间老式四合院的二楼,经过一条又陡又窄的楼梯,通往搭建了杂乱无章小房的院子。一张高低铺的双人床占据了屋里的大部分空间。床下堆满了鞋盒,兼做仓库。墙上打了几个钉子,用两根粗铁丝吊起个两尺来长的木板,便是书桌,桌上摆着水晶奖杯———2005年,毛银鹏的小说获得了老舍文学奖新人奖。2006年,他趁着大栅栏改造的机会,租下大栅栏步行街紧挨瑞蚨祥的门面,斜对门就是卖鞋的老字号步瀛斋。

大栅栏的原住民,开始对毛银鹏这样的外来者并没有多少好感———精明的外地人在这里开店,多少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改变了。原住民们发现,把房子和铺面租给这些外来客,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更重要的是,外地人也带来了很多消费,搞活了这里的商业氛围。于是逐渐接纳了这些外来人口。

这种默契造就了大栅栏的一个奇迹: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高楼大厦,却容纳了4万多人。

来自广东的艺术家欧宁,从2005年开始,在大栅栏拍摄一部纪录片。它是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项目《三元里》(关于广州的城中村)的延续,与计划中的上海普陀区曹阳新村项目(关于上海的工人聚落)一起,构成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贫困社区的系列研究和创作。欧宁感兴趣的是街道的生活方式作为商业方式的样本意义。这个外地人坚定地认为,大栅栏文化其实是外来文化,是移民文化。

这种观点可以找到很多支持的论据:谦祥益是山东人开的,遍布大栅栏的回民小馆,祖上也不是北京人,最早的京剧名角,本是进京徽班……这个地区的新规划者显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们眼下要做的,是把这个地区的原住民和外来者迁出去,迁去哪里他们并不在乎,大兴、回龙观、卢沟桥或者任何别的什么地方都可以,只要不在大栅栏。开发商期望未来的大栅栏是“高尚”的,就像同样临近天安门的东单一样,有最好的写字楼和最豪华的商店,当然,还有同样高昂的地价。

建筑评论家史建也把大栅栏纳入观察视野。3月,煤市街旧址几被拆空,一条未来道路的雏形,已向北延伸到前门西河沿。钢管围起的护栏下,是深达数米的大坑。史建注意到,这些大坑并不像前大栅栏永兴置业公司总规划师主张的那样,做成地下行车道,而只是为了埋设一些市政管道,“未来煤市街滚滚的车流,会彻底割断两边的商业氛围。”史建断言。

在石头胡同居住了27年的张金起,用一张餐馆里使用的劣质餐巾纸,来演示他在区政府看到的未来规划。他把餐巾纸平铺在桌上,稍微用一点力,就撇成了两半。“裂开的这条,就是前门大街,今后要改成步行街。为了让汽车通过,东边的鲜鱼口胡同区,马上要建7条马路”。他哗哗地撕了几下,左半片纸立刻变得支离破碎。

他转向右边半张纸,从三分之一处整个撕开,“这是未来的煤市街,要拓宽到25米,通汽车”。他顿一下,捏起右边剩下的三分之二,扯断,分成上下两半。“这是铁树斜街,将来也要拓宽。”最后,他捡起代表现在廊房头条、二条的那块小纸片,利落地撕成几个小细条———“这些胡同,4月29日中午12点之前,全部要拆掉,拆迁公告已经贴出来了。”

等他说完,那张餐巾纸已经成了一堆碎纸片,七零八落地散在桌面上。

张金起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趁这些老胡同和院落还“健在”,抢拍下来。他在老北京网上发起更多的摄影爱好者一起来拍胡同,期望有一天,大家把这些资料共享,在网上复原出一个老北京的真实影像。

(未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