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由生活变成回忆?(1)
2006-05-09


今生前世大栅栏

2006年3月14日,张金利站在大栅栏煤市街117号金利饭馆门前,看着推土机一点点将自家的房子推倒。规划中的新煤市街,把挡在它面前的最后一间小屋夷为平地。

他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阻拦那些拆迁工人。冰箱和一些家具还没来得及搬出便被压倒在废墟里。48年前,他母亲在大栅栏一间普通的民居里生下了他。用这样一种方式离开,当然并非他的本意。一些朋友用DV记录了最后的时刻,张金利忽然觉得自己“变得很庄严”。

张家的饭馆1984年出现在煤市街,是这条老街的第二家个体户。等他当上煤市街个体户组长,这里沿街的房屋已经全部变成了干果铺、饭馆、理发店、杂货铺……南北走向的煤市街,把大栅栏分隔成两个部分:东边的大栅栏步行街集中了同仁堂、步瀛斋、大观楼、内联升、瑞蚨祥等响当当的老字号,来的多是外地游客和老外;西边的大栅栏步行街则遍布各种小商铺和廉价旅馆,更适合那些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原住民和外来务工者消费。

张金利背负着一个家庭的重任:他的前妻患有精神疾病,至今一切生活费用由他负担,家里还有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和80多岁的老父亲。全家的收入原本都来自饭馆。眼下,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张金利,只好搬到远在南三环之外的亲戚家。未来会怎么样,他不敢想像,也不愿想像。

对于他,大栅栏有他的家,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过去和寄托;而在某些学者眼里,大栅栏只不过是一处“典型的贫民窟”。2005年北京市社科院公布的《北京城区角落调查》,用冷冰冰的数据诠释了自己的结论:“大栅栏57551个常住居民中,60岁以上的达9914人,占17%,残疾963人,失业登记4427人,社会低保户929户。人群结构呈现社会困难人群的特征。

“人口密度大,居民居住拥挤,某住户3口住房仅为4.8平方米……最窄的钱市胡同只有82厘米宽。

“工商登记个体经营行业729家,90%为小餐馆、小旅馆、小杂货店、小发廊、小歌厅。小发廊为167家,有理发工具的仅为7家,大部分白天上锁,夜间营业。经营规模和业态呈衰败状况。

“社会治安混乱,珠宝市、月亮湾地区的‘110’报警占全地区的70%以上。

“大量居民日均生活费不足8元。”

……

大栅栏的确老了。大栅栏也的确破了。可今天谁能想像得出几百年前大栅栏那般绝代风华的模样?

据文史专家介绍,这里曾是北京最古老的城市肌理的文脉遗存。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因为人口稀少,商业萧条,决定在北京建廊房,招商经营,吸引外地移民居住,这才有了廊房一、二、三、四条胡同。

《北京历史纪年》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为加强治安管理,谕示外城也要像内城一样,在胡同口修栅栏,昼启夜闭,实行“宵禁”。因廊房四条集中了许多大商家,栅栏修得比别处高大,故老百姓习惯称这条胡同为“大栅栏”,后被官方确认。

清政府明令禁止在内城设市场、开戏院。大栅栏及其周边地区虽在外城,但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靠近皇城衙署,便日渐成为京城最繁华的地段。

大栅栏有的是“老字号”。“头顶马聚源(帽店),脚踩内联升(鞋),身穿八大祥(绸缎店),腰缠四大恒(钱庄)”,是民间对这一地段的形象比喻。旧日的北京人用大栅栏的老字号往自己身上一裹,俨然一副上流显贵的气派。

大栅栏有的是“钱”。珠宝市曾集中了26家银炉,并经官方批准成立了“公议局”。它们承担着将各省上缴的税银熔铸为银锭交户部的任务,还定期公布银锭与碎银兑换的比价。大栅栏的银炉再加上87家钱庄、26家银号、40家金店,以及以正乙祠(银钱业集资所建)为代表的工商会馆的修建,培育了北京金融市场的萌芽。北京最早由中国人办的银行,如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就诞生在这里。1918年,中国人自己办的银行有11家,其中大栅栏就占6家。

大栅栏有的是“戏”。乾隆八十大寿(1790年),三庆徽班晋京贺寿,演出后就留驻在煤市街惠济祠。著名的“同光伶十三绝”和“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都曾住在大栅栏。京剧的“七大名班”、“三大科班”也都开办在大栅栏。过去北京有“七大戏楼”,除广和楼在大栅栏路东,其余6座都在大栅栏。

大栅栏有的是名人。纪晓岚、王士祯、李渔等名流的故居都在这里。这里有70余处会馆,居住在这里的应试举子难以计数,编纂《四库全书》的学人和著名学者,有300多人居住在这一带。

大栅栏有的是声色犬马。南边的“八大胡同”是旧日妓院、烟馆的集中地。老北京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都能在大栅栏找到。大栅栏,名不虚传,活脱脱一个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博物馆。

虽然眼下的大栅栏,当年的绝代风华、流光溢彩不再,可遗址、余韵和市井风俗犹在。但2005年以来,大栅栏开始了百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拆迁改造:前门大街将改成步行街。为分流交通压力,大街两侧的部分胡同街巷将被拆除,新建马路。而张金利所住的煤市街的拆迁改造,将成为大栅栏这支曲调低徊、哀声不绝的文化挽歌的第一音符。

当推土机呼哧呼哧远去,站在自家的废墟前,张金利猛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从此将变成回忆。
(未完)

相关联接:

大栅栏——由生活变成回忆?(2)
大栅栏——由生活变成回忆?(3)
大栅栏——由生活变成回忆?(4)
大栅栏——由生活变成回忆?(5)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