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污染物扰乱蛤的性别
2006-05-09
    科学家们在英国西南海岸发现,大范围证据证明化学物质扰乱了敏感的海洋有机物的性发展。据英国《卫报》报道,普利茅斯海洋生物学协会(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人员在4月26日《生物通信》上发表论文,首次报告了干扰荷尔蒙的污染物质是造成英国河口水生无脊椎动物出现性别转变的元凶。蛤

  研究人员观察了从南安普敦到塞文河的所有河口中的蛤,结果发现23个观测点中有17处的雄蛤表现出“雌雄同体”现象,受到影响的比例高达60%,部分雄蛤体内竟有数千个卵子。

  这一发现引起了各界的警觉,因为遭受影响的物种在某些情况下是很多大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这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非常关键。一些科学家担心这些物种会由于严重畸形而无法繁殖。如果因此导致该物种数量的巨减,那么以之为生的其他动物将会遭遇捕食困难。

  研究小组负责人比尔·朗斯顿(Bill Langston)说,任何连锁反应都可能难以预料。“位于食物链底层的无脊椎动物支撑着整个生态系统。如果食物链底层出了问题,那么处在高层的其他种类就会面临很大风险。”他说。一个担心就是,其他的动物吃了集中了化学物质的蛤肉后也可能开始出现雌性化现象。

  研究人员认为,最可能的罪魁祸首就是通过排污口进入河口的工业仿荷尔蒙化学物质、农业化学物质、杀虫剂或者天然雌激素。研究小组进行的测试表明,将蛤暴露在一种天然雌性荷尔蒙雌二醇或者女性避孕药中使用的炔雌醇中时,会导致雌雄同体现象出现。对于河流沿线工企业不多的地点,朗斯顿认为可能是沿河放牧的牛群排泄的大量荷尔蒙造成的。

  东英吉利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生态、演变和保护中心主任阿尔斯泰·格兰特(Alastair Grant)说:“发现一种重要的河口生物发生大范围性别转变这样意义重大的事情后,你会意识到其他的生物也有很多类似的影响,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让人担心的是,这不过是冰山一角。”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