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漫天昏黄的沙尘周里,我看见社区绿化队又在枯黄半裸的人工草坪上,进行今年首次拉网式搜挖野生花草的大扫荡,刚被野生花草覆盖的黄土又复原了。新景观触发旧成见,我想就京城草坪问题多嘴几句。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看到社区、机关大院及街旁路边的很多人工草坪在日益退化。本人目睹到,从自家住的街巷、大院到钓鱼台东边、北侧的树下,均不难看到人工草坪大面积枯萎的现象:绿地毯变成“迷彩”地:“头年绿、二年黄、不出四年草死光”的地段几乎随处可见。
有钱的单位,待花草死了再铺一层或者“以麦代草”;经费不足者,铺种一次后就只管清除野草,任裸土风起尘扬。昔日争先报春的大片土生野花草:二月兰、蒲公英、土地黄、紫花地丁等几乎绝迹。近几年来,绿化投资加大、环境日益改善,但“黄土不露天”的夙愿却远未实现。
这对气候变暖、战略缺水、干旱及风沙日益严重的北京,显然是既不如人意又无法回避的现实。
如何用科学绿化观解决上述“老大难”,我一直认为:应遵循更新观念、讲究科学、因地制宜、讲术实效的新思路,实施分类绿化、精细管理。
按人工绿化、自然绿化和人工自然绿化三种模式,按需、量力合理配置绿地,真正实现“黄土不露天”。
其中,第一决定性因素是持绿化公权者,必须更新“宁要裸土不容野草”、草坪及其品种一刀切等落后观念;应遵循适应水土环境、就地优选草种、保护植物多样化等科学规律;应按实际需要,对不同地段实施不同的绿化模式;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草坪优美、经济、节水、无裸土的最终目标。
其中,“人工自然绿化”是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新绿化途径,即从当地野生花草中按耐寒、抗旱、阔叶、矮茎、抗病、花期长等原则,优选、培育、推广多样化的本土绿化资源。天坛、玉渊潭公园等单位引种培植本土野生花草的做法,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一些无必要或无力保持人工绿化的非“脸面”地段,实施自然绿化(野生“百草园”),既保护了植物资源多样化,又保证了黄土不露天。北京地区历来就是五谷丰登、花草繁茂的风水宝地,近来的“四季裸土朝天”现象完全是人为错误使然(无力维持绿地而持续扫荡野草)。
实现科学、合理配置的乔、灌、草绿化体系(如钓鱼台东、北侧树下,播种耐寒、耐阴、花期长的二月兰筹早春野花),不仅能实现“黄土不露天”,还可使北京的春天提早报到一至两个月。愿一个科学环保、经济节水、具有中国花草特色的绿色新北京,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
□王志博(北京学者)
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