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变成沙尘源 沙尘频发挑战我国传统农耕方式
2006-05-08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7日电(记者李惠子 柴海亮)在北京,每当风沙来袭时,人们总把怪罪的眼光投向中国北方的沙漠。但有科学家提醒说,位于中国北方广阔的翻耕农田比沙漠更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深翻土地,使中国北方广袤的农田变成了最糟糕的沙尘源,”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靳鹤龄说,“如果要遏止沙尘天气的频发,就必须对这一传统耕作方式进行革命。”

  利用犁铧、耙耖进行深耕松土,曾被视为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一次革命,它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直到今天,中国许多农民仍然传承着这一古老的耕作方式。但如今,它不得不面临来自生态专家的指责:中国北方地区春耕时新翻耕的土壤自然干燥以后成为了随风而起的沙尘。

  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研究结果显示:产生沙尘天气的地表物质以粉尘为主,根据其颗粒直径表明,主要来自农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主要来源是北京外围地区冬春季翻耕后裸露休闲的农田。

  “沙漠里的沙子颗粒粗,很难‘飞’起来,容易‘飞’起来的沙尘主要存在于耕作的农田、干涸的河谷湖盆和荒漠化草地,”靳鹤龄说,“农田分布广、面积大,翻耕后松土尘更厚,因而危害更大。”

  长期从事沙尘暴研究的内蒙古气象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康玲说:“沙尘天气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气候,当然干裸的农田、植被稀疏的荒漠等大量沙尘源的存在,为沙尘天气的发生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其实,传统农耕方式带来的沙尘之害有前车之鉴。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沙尘暴),人们意识到是自己错误的耕作方式――大面积翻耕土地招来的后果,因而一种新的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法诞生。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有专家称,同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可使农田减少大风扬尘30%到68%,最高的可达90%。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3%,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自2000年开始,中国政府在环京津地区和西部风沙源头区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目前总示范面积在20万公顷以上。

  最近,中国农业部还发布“2006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指南”说,中国政府设立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并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项目承担单位,其科研成果唯一目的就是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