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油画?花样水墨
2006-05-07

《草图1号》

《乌托邦系列57号》 

  4月8日,朱伟的小型个人展在北京红门画廊揭幕。这位以中国水墨为主业的画家在海外的知名度显然高于国内,1994年他与香港万玉堂画廊一签12年独家代理合同,他的画作便鲜见于内地,尽管两年前,他的画零售价(每平米)已经标至4万美元。

  海外的艺术媒体与评论者乐于把朱伟塑造成体制反叛者形象,他的前军人身份被他们津津乐道,画作的政治波普意味也被大加渲染。

  看朱伟的画作,的确能很轻易地从脑子里蹦出“波普”二字:较早作品中的领袖形象自不用说,最新“乌托邦”系列中会场背后的红旗、前景的鲜花、高举的手臂、木讷的神情,蓦地现出一股温暖的荒谬感,直截了当地勾动观者对某种政治氛围的旧感触。

  这固然对西方市场有莫大的妙处,但在作者本人,却常常是万般无奈。当被艺术评论家问起动机、思路、隐喻背后的理性思考时,朱伟有常常因为不知如何应对而浑身不自在,一次甚至因为无语而窘迫,瞬间汗透全身。

  政治波普眼下已经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圈中避犹不及的标签,因为据说它已经接近末路。

  事实上,且不说较之前苏联的政治波普,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并没有超出把玩、拼贴符号的模仿层次,他们题材的局限、意趣的单薄、手段的稀少,还远远没有穷尽政治主题和表现方式二者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可能性这件事上的追求,至少看起来,还多是以西方市场标准为依据,并没有把自己的心性、关注和创造性作为驱动。因为在中国,新的现实政治题材每一天都在不断浮现,而西方世界对中国政治现实的(大众的、人尽皆知的)视觉认知,恐怕还仅停留在“文革”符号、领袖形象上;如果以“神六”太空人或奥运会“福娃”做主角,眼下只怕还波普不起来,吃力不讨好。

  如果放下政治波普的是与非,或许倒可以更好地看朱伟的水墨画。在传统水墨的创新尝试里,进行抽象试验的画家很多,而以工笔画为载体的却难得一见。

  朱伟在宣纸上制造出方格底纹,夸张地托出古意,而朱红钤印从尺度到印文又如孩童嬉玩般活泼无忌。对于人物的描摹,朱伟则摆脱了传统水墨工笔人物皆是全身而不可局部、不可特写的旧规条。这种尝试的直接效果,就是使作品在直观上与以油画为主的“当代绘画”颇为相似。比如《草图1号》上无名持烟男人的眼神,无论如何不能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水墨工笔,而它又比某些符号元素更具感染力。

  朱伟在新技法上所做的思考和尝试,比评论家关心的主题或概念上要多,但他知道仍然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表现人物的正面———他无法以水墨去画张晓刚的《大家庭》那样的作品。“油画的基础是素描,水墨拿起来就招呼;人物都得是侧脸,要是正面大平脸,没法画。”作为水墨改良的坚持者,他不停地感叹水墨表现力的“弱”:“画人,水墨必须画一个完整的人,油画不用。用水墨画一个半身的人,一开始根本不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就可以了,但必须画大家都知道的,比如领袖。然后画无名的,也出来了,但还是弱。因为水墨讲线条,色彩是辅助的———人身上哪有线条?”也因此,他最想描摹的人物心理,就更难实现了。

  “日本画,从中国传过去以后,就停在那儿不发展了;伊朗的细密画,18世纪差点消亡;中国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水墨确实不行了,但你可以改良啊。”

  朱伟的水墨新花样能否使中国画传统技法产生新的活力,尚难断言。但有一点朱伟很明白:“画传统水墨,50岁之前根本出不来。”

  前两年,朱伟已有名动海外的迹象。一次,他的一幅大画在搬运中破损,送到故宫的一位裱画高手处修补。“到日子去拿画,老人家根本没有时间观念,说明天再来吧。临走时还教育我一顿———小伙子,你还得好好弄!意思说,你还嫩啊。”

(来源:南方周末)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