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汤计、刘军
2006年4月11日清晨5时,暴风沙尘肆虐,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库容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污水暂存池”堤坝塌陷,严重威胁黄河,被迫决堤泄水,污水奔涌而下,淹没村庄、农田……
“这不是天灾,是人祸!”失去家园的群众说。“由于污水暂存池紧贴黄河大堤修建,风大浪高,危及大堤安全、危及黄河水质,政府迫不得已决堤泄水,淹没区的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乌拉特前旗旗委书记贾英祥说。
一颗两度引爆的“污水炸弹”
刚接到采访任务时,记者有些纳闷:一个污水池,能有多大?记者连夜赶到现场,所见令人震惊:所谓的污水暂存池一望无际,据估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不少于2公里。这哪里是“水池”,分明是一座水库!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埃金介绍,乌拉特前旗的污水暂存池占地5300亩,设计库容量1060万立方米,于2005年7月底投入使用,主要存放乌拉特前旗塞外星华章纸业、美利北辰浆纸两家造纸厂排出的污水及部分生活污水。污水暂存池呈长方形,四条边中有一条利用了黄河乌拉特前旗段的防洪大堤,在大堤的北边做了部分加厚。
贾英祥说:“污水暂存池原打算使用3年,实际用了不到半年污水存放就超过了警戒水位,今年初暂停往里排放污水。”他介绍,这个污水暂存池是为了在建成污水处理厂之前,保证造纸厂生产、保证向黄河污水零排放而设计的,项目经过了审批程序,但没有得到黄河防汛管理部门书面认可,只得到了“默许”。
进入4月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风大沙多,乌拉特前旗政府派人前往加固污水暂存池的大堤。到4月10日晚,污水池最后的加固工程即将完工,然而不幸发生了。
“当时污水池的浪头有2米多高,我们穿着棉大衣护堤,一个浪头下来,全身都湿透了,又很快冻起冰碴子。”乌拉特前旗旗委副书记卫庶说。
污水暂存池恶浪滔天,与黄河防汛大堤共用的堤坝在风浪冲击下被一点点“吃”掉了,10米、8米、5米……很快,污水池与黄河之间的最窄处只剩下了1.5米!
“现场抢险的一台挖掘机陷了进去,不敢再让人上了,大堤随时都会崩塌。”贾英祥说,“再不想办法,黄河水污染事件就要重演!”情急之下,乌拉特前旗启动了污水池分洪的“应急预案”,放水分洪。贾英祥说,4月11日清晨5时放水前,按照预案分析,重灾区是乌拉山镇蓿荄三社,于是就只通知了这个社的村民。然而,污水放开后,沿着黄河灌溉干渠、支渠奔涌而下,进了地、进了村、进了户,共淹没了9座村庄,而多数村并没有接到通知。
据记者了解,乌拉特前旗的“污水炸弹”已经不是第一次“爆炸”了。2004年6月,黄河进入枯水期,需要调乌梁素海的水补充黄河水。由于事前内蒙古河套灌区总排干沟管理局与当地政府未沟通,结果退水时将积存在乌梁素海下游总排干沟内约100万立方米的造纸污水集中下泄排入黄河,造成震惊全国的“6·26”黄河水污染事件。
何时拆除“污水炸弹”?
乌拉特前旗的两家造纸企业不到两年造成两起重大污染事件,而且因为污水问题引发的当地村民上访不断。>>> 【全文】
【相关链接】
“污水处理工艺等级不低于二级,污水处理率省会城市平均不低于八成,地级市平均不低于六成,县级以下城镇平均不低于五成,缺水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两成以上。”这是中国建设部即将编制的《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的一部分。
核心提示:他,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1996年因怀疑父亲胃癌与当地环境污染有关,开始走上了自费调查污染之路,而这一走就是10年。10年间,有关部门以他的调查为线索,关闭了上百家造纸厂、小水泥厂、冶炼厂等重污染企业。2006年4月21日,来自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宋克明获得了中国环保单项个人最高奖“地球奖”。10年环保路,宋克明花费10余万元,为此,家庭贫困,儿子辍学,房屋破旧,但当他仍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