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威胁来自哪里?
2003年12月—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随后,黄河源头雪线上升、冰川退化、湖泊干涸、草场退化……所有问题几乎一同涌现出来。人们惊觉,黄河病了,黄河源更是重症病患者!究竟是什么致使它命悬一线?
经过科学家反复勘测研究得出结论,虽然大自然不可逆转的因素让黄河源走向枯竭,人为的影响更是给这个过程安上了“马达”——淘金、过度放牧、生物链的破坏是一个都不能少,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及全球性气候变暖带来的恶果来得凶猛!
20年的巨变
黄河源自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经星宿海,受巴颜郎玛山和错尔朵则山所阻,形成了黄河源头第一大湖——扎陵湖。河水在扎陵湖稍作回旋,从湖东南的草滩上散乱地流出,中间经过一条长约20千米,宽约300多米的黄河峡谷,承汇多曲、邹玛曲、勒那曲等多条支流,分9股注入第二个湖泊——鄂陵湖。两湖海拔4300米。之后,黄河自西向东,横穿中国内陆9省,最终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人们常说的黄河源是指龙羊峡水库以上的黄河流域范围。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肃三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公里。与横贯中国的黄河流域比起来,源头的面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一举一动都足以牵动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谁都知道,那是黄河的根本。对此,摄影师老郑更是有着切身的体会。
老郑生长在古城徐州,黄河故道就穿城而过。涓涓河水在宽敞的河道中翻滚而过,虽然多了些自在,却少了黄河往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霸气。从小就对黄河有着异样的感觉的老郑,每每在教科书上看到“黄河”这两字就觉得亲切。“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词更是让他对黄河充满了遐想,憧憬无限。
终于在1985年的7月作为摄影师的郑云峰有机会一探黄河源。
初行河源,高寒缺氧所带来的头痛与失眠几乎让他寸步难行。不过为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老郑还是克服了种种不适反应,到达了目的地——黄河源。
这里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冰川,也没有设想中的奔流咆哮,有的只是一片宁静、悠远、平和……巴颜喀拉山下的丝丝细流经星宿海进入扎陵湖,由鄂陵湖东出继续向东,续成了河流。自强不息、涌出地壳的潺潺流水汇成了黄河中下游的滔天巨浪、奔腾咆哮。这让人觉得真是不可思议。黄河源的那种大气与含蓄,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系出名门的骄傲与含蓄。被藏民们视为神山的巴颜郎玛山雄踞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牛头造型的纪念碑高高地竖立在山顶上。纪念碑上,汉藏两种文字书写而成的“黄河源头”4个大字,仿佛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是从这里开始向华夏大地走去的。
如果说那一次探源黄河,带给老郑更多的是骄傲,那么20年后当郑云峰再一次涉足黄河源,带给他的不只是震惊还有心痛。那种感觉就像是当头棒喝——茂盛的草场变成了“癍秃”,雪山冰川化了,湖泊干了,湿地消失了。
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老郑和他的伙伴开始了在黄河源头更多的探访和考察,到底是谁糟蹋了黄河的河源呢?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更让人不安:虽然大自然不可逆转的因素让黄河源走向枯竭,人为的影响更是给这个过程安上了“马达”——淘金、过度放牧、生物链的破坏是一个都不能少,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及全球性气候变暖带来的恶果来得凶猛!
当然,造成全球性气候变暖的也是人类自己。
2004年2月22日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报告针对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几点预测:“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8℃,北欧下降3.3℃……到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
报告一出震惊世界。而它的意义不仅否定了布什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立场。(在此之前美国政府一直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武断地退出了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议定书》。)而且更一些国家地区警醒——气候问题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需要政府间的协调与配合。而各国目前首要协调处理的问题就是全球性气候变暖。
来源:《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