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滥砍天然林木调查:给钱就能超伐林木?
2006-04-30
被砍伐的大多是成年的粗大树木,树径都在40厘米以上,其中两棵树根上的年轮显示,一棵有150年树龄,另一棵有200年树龄。在靠近山顶处,方圆10米的林地中央仅剩一棵30厘米粗的大树。这是记者日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林场达阪河林区看到的情景。
近日,本报接到举报,在天山北麓奇台林场,大片天然林被砍伐。而早在2004年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已颁布禁伐令,全面禁止山区天然林采伐。
是谁仍在砍伐天然林?这种行为为何失去监管?4月18日,在举报人的带领下,记者深入林区,对此进行调查。
采伐的潜规则:不准超过方圆10米的范围,这样就不会开天窗;不砍山下能看得见的树
奇台林场是新疆三大县级林场之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林区东西长73公里,南北宽22公里,林区共有15条大山沟,森林面积11.8万公顷,云杉(白松)是林场特有的树种,经济价值高,林区被当地人称作“天山银行”。
顺着沟口,记者顺利通过护林站,进入达阪河林区,沟两边的山上云杉林郁郁葱葱,看不出被砍伐的痕迹。
“往山上走,上面林子被砍伐得很厉害。”举报人指着路边的山坡说。
进入林区七八公里,记者随意选择了一个山包进去,到了半山腰,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根开始逐渐显露,树根的痕迹大多是崭新的,它们被伐木的专用油锯切割掉,有些树根上还残留着树胶,用手轻轻一摸,还粘手。有几根被砍伐的木墩子还没运走,有的被砍掉了成材部分,剩余的木料被扔在山坡上。被砍伐的甚至包括百年老树。
林区被砍伐的林木很凌乱,东一根,西一根。举报人告诉记者,其实这种采伐方式非常专业,采用的是间伐方式,绝对不给林木推“光头”,采伐不准超过方圆10米的范围,也就不会给森林“开天窗”,这样在山下就看不到山上有被采伐的痕迹。而且伐木者都很小心,在山下能看见的树木都不伐,这些树长得再粗大再笔直也不去动,虽然砍下这些树,运输起来极其方便,但潜规则没有人破坏。
但越往里走,砍伐密度越大。在半山腰,6米见方的林地上有13个树根,在靠近山顶的林区,方圆10米的林地上,树根多达37个。
连翻4个山头,砍伐情况基本相似。达阪河沟、宽沟、吉布库沟、碧流河、二道沟,记者连续走了5条沟,所到之处,山坡上都有被砍伐的痕迹,树根基本上都还没出现腐烂迹象。
在一个叫做羊圈沟的地方,沟深处码放了两堆待运的木材,都是树径在50厘米~70厘米的大树,总共有74根,估计约20立方米~30立方米,树根上还打有奇台林场QL的专用钢制号印。
这些木材都是刚刚被砍伐的,没有干枯风倒的痕迹,也不是病害木。
举报人告诉记者,奇台林场15条大沟,除平顶山林区外,其余14条大沟基本都被砍伐,有些地方无路通行,砍伐者就砍树修路。砍伐范围纵深林区将近20公里,山上堆积的木材都是2005年11月到2006年1月之间被砍伐的,因为春季连续降大雪,山路被封,树木无法被运到山下。现在仍有很多的待运材被雪覆盖,估计山上还有2000方新伐木材待运。
据护林员介绍,通常的采伐作业必须在冬季进行,从头一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2月,因为冬季作业一来可以不破坏植被,更重要的是可利用雪方便木材的搬运。
据护林员反映,自限伐令实施以后,奇台林场一直存在超伐现象,每年超伐数量都在几千方。有林号的树木在伐,没有林号的也在伐,经常有木材老板开着车进山砍树。大量的木材被运出山,场里要求他们,只要木料打了出场号就可以放行,禁止他们对木料数量进行复测。
奇台县半截沟镇农民梁宗禄常年为木材老板们进山拉木料,7年之内,他换了3辆车。每年他运输的木料都在五六百方以上。像他这样拉木料的黑车,在奇台林场附近有70多辆。
护林员反映,在场长调走前一个月,老板们纷纷上山伐木,砍伐数量达到四五千方
奇台林场在2006年4月17日上报自治区林业厅的报告中称,2005年没收处理的木材为900多立方米,目前还保存在林区被砍伐的木材约1000立方米。
现任林场场长苏积忠说:“这是林区派出所历时3个月的清理结果,这个数据还不翔实,因为大雪封山,调查人员无法进入后山进行清理,待积雪完全融化后,调查还将继续进行。”
在限量采伐时期,按照规定,采伐木材要先由林场调查队对林区进行调查设计,然后上报自治区林业厅报批,核准后再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和验证拨交证,天然林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天保办”)、护林办、资源林政科和林区派出所还要派人现场核查,由林场森工队作业,现场员还全程在场,对作业林号监督检查。
在林木被砍伐后,先入库,再出库,出库要有出库单,检方时,至少要有两名检尺员在场,木材下山,护林办要检查调拨单,三号齐全(出场号、径计号、等级号)才能出山。
但有人透露,木材老板只要和场长马明奎关系好,取得林号后,自己选林子,然后告知林场再作调查设计,都是自己组织的工人(多数是当地的牧民)砍伐,只要有出场号就可出山,林场只有一个检尺员,检尺时只有马明奎和检尺员两人在场。
据护林员反映,2005年12月,在场长马明奎调走前一个月,老板们纷纷上山伐木,短短一个月,砍伐数量就达到四五千方。部分护林员告诉记者,他们经常接到场长电话,要求对过往拉运木材的车辆放行。
部分护林员依据他们的个人记录和回忆,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材料: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老奇台镇的张某在鹿场河、截路沟等处采伐,拉走木材37车,平均每车6.5立方米。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东湾乡的史某从小半截沟、根葛大沟和白杨河沟共拉走木材1200多立方米。
2005年11月底至2006年1月底,半截沟镇营盘滩村的党某分别从宽沟护林站、车路沟护林站、麻沟梁护林站等处合计拉走木材280多立方米。
……
这些数据总计为8700多立方米,护林员们认为“这是个保守数字”。
一名护林员说,林区内大树多数被伐掉了,恢复奇台林场的森林至少需要二三十年。到底被场长卖掉了多少方木材,他们也说不清楚。
尽管在大量砍伐林木,但奇台林场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156名职工的200多万元集资款至今没有归还,林场欠债近600万元。
奇台林场原场长指责牧民乱砍滥伐,但护林员说,牧民砍伐的木材只有极少数能运下山
2004年,奇台林场限额采伐指标为1800方商品材,2005年的采伐指标为零。
然而据奇台林场原场长、现任自治区林业厅天保办副主任马明奎说,实际上奇台林场2005年出了4000方木头。
自1998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8月24日,全面禁止采伐天然林。
马明奎提供了历年木材限伐的数据: 1998年,5700方;1999年,5100方;2000年,4400方;2001年,3900方;2003年, 3200方;2004年,1800方。
“这4000方木材都是清林木(指清理出来的死亡或被盗伐的林木——记者注)。”马明奎说,林区里的风倒木、清林木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是可以清理采伐的,这也是维持林区生态发展的积极措施。
他提供了这4000方木料的来源:搜缴牧民砍伐木材1000方,暴发山洪清理木材103方,清理风倒木156方,30户牧民搬家清理木材1000方,历年累计库存530方……
马明奎表示,尤其在近几年,牧民砍伐木材的现象愈演愈烈。
2005年12月29日,马明奎从奇台林场调任自治区林业厅天保办副主任,似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解脱了。1994年起我就在奇台林场担任场长,为了杜绝被砍伐的林木出山,我特地安排人将二道沟的鹰嘴口用炸药给炸了,堵住车走的路。我甚至对其他场的领导说,不行咱们把所有的桥梁也给炸了,看木材还能运出去?但显然这个办法行不通。”
改制后的林场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在马明奎看来也是无法彻底杜绝砍伐现象的原因之一:“护林办的40人,要管住11.8万公顷的林场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整个林场共有1万余名牧民,仅出山的路口就有24个,而我们只有15个关卡,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无论是奇台林场现任领导还是前任领导都将滥伐现象严重归咎于林区里的牧民。但护林员们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牧民们砍伐的木头是过不了护林站,运不下山的,即便是运下山也是极少数,不可能出现有这么多木材被砍伐。
林政稽查队成立仅两年就被场长撤销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禁伐令颁布,奇台林场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木材生产企业彻底变成了一个保护国家森林资源的单位,由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变成了吃皇粮的事业单位,伐木工人变成了护林员,这让林场的许多人一下转不过弯来。随之滞后的是监督机构的不健全,森林监管部门无法行使权力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护林防火办、林政资源科、林政稽查大队、林区派出所都肩负着监督、监管林场工作,保护森林的职责,但这几个监督部门监管力度有限。
奇台林场实行的是场长负责制,现有156名职工。马明奎说:“负责安排生产的是天然林保护中心,而监督部门是林政资源科和护林防火办,执法部门是林业稽查大队、林区派出所。”
目前,奇台林场天保办仅有两名工作人员,一个主任,一个科员,天保办主任姬正福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就是报报材料,做几个天然林保护宣传牌子”。对于林场砍伐森林的事,姬正福说:“听说了,但不归我们管。”
据奇台林场副场长赵东风介绍,按照规定,林政资源科负责林政资源的监察工作,直接向林业厅林政资源处负责。其负责人由林场党委推荐,由林业厅审批任命,享受副场长待遇。
而事实上,奇台林场林政资源科直到2003年年底才成立,科长由林场行政办主任韩玉龙兼任,直到他卸任,也没有享受到副场长的待遇。
“林政资源科科长是场长提名的,他能发挥多大作用?能让他发挥多大作用?”赵东风认为,“林政资源科和护林防火办在职能上重叠,地位上弱于护林办,不能有效行使管理职责。”
而护林防火办原主任李思玉则表示,只要打了出场号,就是合法的木头,他们没有理由不放行。
而具有执法功能的林政稽查队,2003年11月成立,2005年11月就被撤销了。
林政稽查队负责林业行政案件稽查工作,由9人组成,其直接上级单位是自治区林业厅林政稽查处,负责整个林区的监督和对林场采伐工作的监督。
而实际上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林政稽查大队的上级主管却是奇台林场。原队长贾贵新说:“林场给我们发工资呀。”
因为冬天没有煤烧,做饭的大师傅没人给开工资,没有办案经费,所以,他们只好卖罚没的木材作办案经费。2005年稽查队卖了3万元木材,查了100方木头,大一点的案子都被林场接手了。
贾贵新说:“我们只有执法资格,没有执法主体,没有人给我授权,我是有权检查,无权处理,场长让我咋干我就咋干。”
马明奎对撤销林政稽查队的解释是他们私自卖木材。
林区派出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工资由林场代发,只有人头费,没有办公费。
按照规定,砍伐林木两方以上就可以作为刑事案件立案。
据林区派出所所长刘建波介绍,2005年,他们一年立案3起,查获木材十几方,两个嫌疑人跑了,一个嫌疑人无法法办,有些案子则直接被林场接管。
而据马明奎介绍,奇台林场一年罚没木材将近1000方。
业内人自曝内幕: 只要使钱就能把超采林木运出山
“我就是做木材生意的,以前就在这里伐木头。”赵斌是奇台林场子弟,自1998年开始做木材生意,当时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在奇台林场试点,实施限量采伐。赵斌做第一笔生意时,送给林场五顶帐篷、两台发电机,价值两万多元,从而获准采伐48方木材。
赵斌说,实际上他共伐了300方,当时被安排到洞洞沟采伐,同时在里面作业的还有其他3个老板。
“我给×××(赵斌说出了名字,但对方接受采访时对此予以否认——记者注)交了5万元,给了检尺员1万元,就把300方木头拉下山了。”赵斌说,当时一方木料450元,加上雇人伐木,运输成本,实际上每方木料的价格达到550元,而他的销售价格却只有500元。
“低于成本价销售,我怎么挣钱呢?实际上,几乎每个做木头生意的老板都发了财,怎么发的?很简单,就是超采。”
奇台林场超采砍伐引起了牧民的不满,一些牧民拍摄现场,制作光碟,四处上访,然而面对利益的诱惑,一些牧民也开始自毁家园,大量砍伐林木。面对牧民的砍伐,林场对每方木材收取二三百元就打号后放行。
后来,赵斌发现了更能挣钱的办法:从山里的牧民手里收木头,每方三四百元,这样更便宜。
另外,林场有个马鹿养殖场,林场可以用木头换马鹿,一头鹿换8方木头。赵斌就收购马鹿,用马鹿换木头。他前后共向林场交了38头马鹿,这样利润空间更大。每年他都要从山里拉出1000方木材。
至2004年禁伐令颁布,赵斌销售木材五六千方,获利近百万元。(本报记者 李润文)
原木价格8年翻一番 禁伐令后木材市场异常火爆
限伐令、禁伐令的颁布,不但没有让木材市场萧条,反而让其异常火爆。
在奇台林场做木材生意的大小老板就有五六十人,大老板一年可以销售木材三四千方。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张贤志、陆成昌、张建新等人。
张贤志做木材生意10年,目前资产过千万元,陆成昌在三四年之内从普通农民变成了拥有几百万元资产的大老板。
记者了解到,自1998年起,奇台林场周边地区锯木厂逐渐兴起,截至目前共有锯木厂24家。
记者走访了10多家锯木厂,发现都储有原木,少的近百方,多的上千方,仅锯木厂周围的锯末都多达数十方,多数原木上都标有“QL”(奇台林场)的钢制号印。
半截沟镇木材老板张建新的定点锯木厂的院子里堆积了上千方的原木和加工后的板条。该锯木厂的蒋老板说,除了从俄罗斯进口的臭松和从福蕴县进来的云杉,奇台林场的木头占大多数,但数量比以前少了许多。
奇台林场的木材还卖到了乌鲁木齐,华凌市场、乌市地窝堡四队就有10多家大的木材批发商,很多都有来自奇台林场的木材。一个来自奇台县的老板告诉记者:“等再过两个星期,山里的积雪完全融化了,新的原木就会下来。”
木材行业的高利润让老板们趋之若鹜。1998年以前的原木价格是450元左右,到了2004年涨到550元~650元,而加工后的板材价格在1100元~1200元左右。目前,原木价格是980元,板材价格已涨到1400元。”
高涨的价格刺激了木材市场的兴旺。2005年,天然林全面禁伐,木材成了稀缺资源,但市场的需求量却始终呈上扬态势。(本报记者 李润文 )
监管为何缺位
自2000年开始,就不断有人上访,当地政府、人大也曾向上级部门反映奇台林场超采林木的问题,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林木砍伐有关部门不敢查,也不好查,政府部门也不愿查。”一位老林业工作者这样总结监管失效的原因。
吃着林场的饭,林场的监督机构当然不敢查。
林场的监督部门林政资源科和护林防火办负责人要么是场长提名的,要么是场长任命的,其职责不分明,直接受林场场长领导,林区派出所办理案件也要向林场场长汇报,大一点的案件都被林场接手了。因为场长不满意,林业厅下属的林政稽查大队也被场长撤销了。
砍伐问题也不好查。砍伐已经好多年了,砍伐数量不好统计,看树根有时也很难辨别是哪一年砍伐的,林区这么大,面积达11.8万公顷,伐掉几万棵大树看不出什么,即便是派100个人进去数树根,计量方数,一个月也不一定统计得出来。
当地有关部门也不愿查。一位林业部门官员私下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全面封山育林,保护生态呼声很高,而林业部门转型期间,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监管漏洞大,资金保障不够,容易出现滥伐现象。而如果出现林木被滥伐现象,上级林业部门必将严查,更重要的是将会减少对当地的林业资金投入,吃亏的还是当地政府,宁可捂着、遮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谁也不愿意多此一举,反而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此外,禁止砍伐天然林,但并不禁止天然林原木的买卖,市场上木料来源无人追查。
禁伐令颁布,木材资源出现短缺,木材市场更加火爆,失去监管、利润丰厚的木材市场成了乱砍滥伐的源头。
高利润、低风险,正因如此,乱砍滥伐才如此有恃无恐。
森林保护单位失去监管,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政策怎能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