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五祖庙的菩提树
顾 农
中国的禅宗自五祖弘忍(六○一至六七五)以下分成南北两宗,关系非同小可。弘忍两个弟子—神秀与慧能—写的那两首偈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神秀的观点相当有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就要不断地修行,慢慢领悟佛教的真谛;而慧能则更为彻底,这个本来在庙里舂米干粗活的小人物竟然能将佛教的基本观点发挥到了极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大皆空,即性见佛,既无须念经拜佛,也不必不断改造自己,一旦顿悟,立地成佛。于是弘忍打破常规,将衣钵传授给他,大弟子神秀反有向隅之悲。
据敦煌本《坛经》,慧能的偈子原有两首,与传世的通行本略有不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两首有点重复,语句质朴,大约更近于原貌。总之,这位后起之秀同大师兄神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于禅法有不同的见解,慧能反对「时时勤拂拭」那种笨办法,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佛性就在人心之中,本来就不着尘埃,对此只要能够有透彻的领悟就行了。慧能所开创的南宗后来影响更大,他的办法更加简明易行,可以立竿见影,因此最为国人所赏爱。
神秀与慧能的偈子都从菩提树说起,我本来以为是用了典故——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太子先前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这一点在近贤
悉达多这时走到尼连禅河西岸一株毕钵罗树之下,敷上刈草人送给他的吉祥草,开始打坐,并发出誓言:如不成佛(取得掌握最高真理的智慧),决不站起。据说在树下坐了七天……悉达多得道成佛。
……此地后来被称为菩提伽耶(意为「证成正觉处」),在今印度东北部哈尔邦加雅城南十一公里处。毕钵罗树被特称为菩提树(意译「觉树,道树」)。
神秀与慧能既然在弘忍大师门下多年,自然通晓这一类佛家的熟典。可是最近我有机会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参访五祖庙,才明白这里不仅有古典,而且有今典:在这里的庙门之外,正有一株非常古老的菩提树!据庙史,这门口本来就有这么一株;现在所见到的这树是不是唐代的原物不大弄得清楚,但它也很有了一把年纪,老干虬枝,根深叶茂。于是我忽然来了一点顿悟:当年弘忍大师讲论禅法,即以眼前之物为题为喻,考察弟子,安排接班人。
东山庙里有着浓浓的宗教学术气氛,较之现在某些研究生院只重视上大课做论文似乎更令人神往。于是我在这株菩提树上摘了一小枝,夹在当家法师转赠给我的一本《梵网经菩萨戒略注》(香港宏大印刷制本公司据宝林禅寺藏版承印,二○○五年)中留作纪念。一共三片叶子,在我心目中,它们分别代表弘忍、神秀和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