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区野猪肆虐成灾 邀请志愿者前往猎杀(图)
2006-04-26
转载本文仅供参考,内容的真假以及方式是否合理请读者自己思考。

重庆巴南区野猪肆虐成灾邀请志愿者前往猎杀

村民携带枪支上山

重庆巴南区野猪肆虐成灾邀请志愿者前往猎杀

双管枪


重庆巴南区野猪肆虐成灾邀请志愿者前往猎杀

被毁坏的玉米地


  那天,余永明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

  “庄户人家嘛,早起早下地。”他说。

  余永明是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大佛村六社人,住在蜿蜒的圣灯山脉里。

  圣灯山主峰海拔1064米,亦名“圣登山”,相传明代建文帝避难至蜀,曾在此结庐而居,因此得名。今日的圣灯山是重庆市市级森林资源保护区,整个山区山高林密,遮天蔽日。

  就在这个大都市的边缘地带,余永明守着几亩山田,过着温饱的日子。

  这天是给自家苞谷(玉米)地浇水的日子,“夏天旱,苞谷正结穗长籽呢,不浇水不行。”他顺着山路,来到位于半山腰的地里。

  不看不知道,来到地头,余永明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三、四分地的玉米,全部倒在地上,断杆残叶满地都是,刚长出的苞谷穗,被啃得没有一个囫囵的。

  “是哪个天杀的干的哦,”余永明回忆说:“当时自己只有那么生气了。”眼看着要秋收了,满地的苞谷被糟蹋完了。

  “这个秋天的口粮怎么办?”这是余永明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

  这次受损失的不仅是余永明一家,大佛村六社靠山居住的村民有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人家,无一幸免,所有的庄稼地,包括苞谷、花生、红苕等,都被毁得面目全非。

  究竟是什么这么可恶?来断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傍晚,村民们自发组成一个“侦察队”,埋伏在山脚下的一块玉米田里,太阳落山不久,突然,村民们听到树林子里一阵哗啦啦的声音,田边的灌木丛中钻出一个黑乎乎的大家伙来,身子足有一米五长。

  余永明定睛一看:“这不是猪吗!哪家的猪如此讨厌,敢跑来毁庄稼?”

  他正想冲出去,结果被旁边的人按住,那人指给他看:“这是野猪,凶得很。你看那獠牙,有一寸多长!嘴巴比家猪尖得多。”

  余永明一看,果然如此,只见这厮一路过去,见到玉米杆便按到,在玉米穗上啃一口便往前走,又按到,啃一口又走,不一会儿,一片苞谷地已经被拱倒一片。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几头野猪,看起来比这头野猪要小,可能是一群里的猪仔,这群野猪糟蹋庄稼的速度是惊人的,不一会儿,一片苞谷已经所剩无几,看到这里,余永明再也忍不住了,也不顾危险,站起来大声吆喝,其他人也站起来大声吆喝,这几头野猪似乎被吓了一跳,然而对着人看了看后,才大摇大摆地往山上走去。

  第二天,人们发现,相邻的几块地也遭毁了,原来这几个家伙根本没有走远,只是躲起来,等人走了,它们又出来吃庄稼。

  记者问余永明:“这几头野猪能吃那么多庄稼吗?”

  余永明说:“它又不是人,晓得吃饱了就走,把这棵苞谷吃完再吃下一棵,它可不这么讲规矩,看到苞谷就按,啃一口就走,所有的都毁完了。”

  “吆都吆不走啊!”至今想起这件事情,余永明还是一肚子的伤心和无奈:“赶它,看着它大摇大摆地走了,半夜又来了,人总不能彻夜地守着吧,眼看着一年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被它糟蹋,却没有办法!”

  报警声四起

  野猪为害,不仅仅是家住大佛村六社的余永明几家,自今年开春以来,重庆市巴南区频频接到野猪毁坏庄稼的报告,记者7月23日在巴南区林业局了解到,目前已经有接龙、南泉、界石、鹿角、一品、跳石等十余个镇林业站递送报告上来,这些报告均称:“野猪为害,各地农民庄稼严重受损,必须猎杀。”甚至在圣灯山主峰风景游览区,也发现了野猪的踪迹。在该风景区管委会上报巴南区林业局的报告中写到,一只大野猪带着一群猪崽在游客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对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视而不见,而游人却被吓得到处躲藏,请求“立即猎杀”。

  一位野生动物专家认为,基本上重庆各县区都有发现野猪群的报告,这说明现在的生态环境对于野猪繁殖非常有利,已经进入繁育高峰,如不加以控制,有可能泛滥成灾。

  野猪以前也曾经泛滥成灾,但是经过猎杀,数量有所减少,自1990年代国家对枪支进行管制以来,猎杀行为被杜绝了,并且野猪也被列为保护动物,不准捕猎。

  可野猪为什么如今又卷土重来呢?巴南区林业局专家认为,这与野猪本身的习性和繁殖能力有很大关系。

  据有经验的猎手介绍,野猪普遍体重在80一150公斤之间,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野猪的分布,至今仍然不受驯养,它们大多集群活动,4一10头一群是较为常见的,为了躲避人类,它们白天通常不出来走动。

  野猪的食物很杂,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葛藤、青草、土壤中的蠕虫都是它的取食对象,有时还偷食鸟卵,特别是松鸡、雉鸡的卵和雏鸟。野猪不仅善于捕食兔、老鼠等,还能捕食蝎子和蛇。野猪的嗅觉特别灵敏,它们可以用鼻子搜寻出埋于厚度达2米的积雪之下的一颗核桃。这使野猪具备了很强的觅食能力。

  野猪自幼奔跑于森林之中,练就了一身好体力。它可以连续奔跑,翻山越岭达20公里,这种超凡的体力连马拉松选手也要自愧不如。野猪的鼻子十分坚韧有力,可以用来挖掘洞穴或推动四、五十公斤的重物,或当作武器。这又使野猪能够避免被其他动物所猎杀。

  野猪喜欢在泥水中洗澡,雄兽还要花好多时间在树桩、岩石上磨擦它的身体两侧,特别是在漆树、松树上来回蹭,使鬃毛和皮上涂上凝固的油漆、松脂,把皮肤磨成了坚硬的保护层,俗称“披甲”,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发情期的搏斗中保护自己,免得受伤。有的“披甲”很厚的野猪,一般的刀捅不破它的皮肤,猎枪弹也不易射入。

  并且,有时野猪为了尽快下山觅食,还会“空腹运气”,使体形呈圆桶状,然后滚下山,不管山多陡、石头多硬,也不会伤其筋骨。

  野猪的天敌有虎狼、熊、豹、猞猁、猛禽等野生动物,目前这些动物在巴南的山中几乎绝迹,天敌的灭绝,也是野猪迅速泛滥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野猪三年产两次崽,一窝则达十几头小猪,小野猪在出生的头一年中,体重能迅速增加100倍,这种生长速度在脊椎动物中是很少的。

  迅速地繁殖,又没有天敌,使野猪食物迅速减少,饿急的野猪自然是要下山“抢粮”了。

  据记者调查,在我市巫山、巫溪、武隆等山区县也有大量野猪出没。记者在武隆仙女山区实地调查时,当地村民聂老大对记者说:“这里野猪多惨了!每天早上到地里一看,到处都是野猪蹄印,到处都是被野猪糟蹋的庄稼。”

  聂老大所在的大队,自林场附近的李国献家到聂老大家,数十家人都是依山而居,这数十家的庄稼地年年受到野猪不同程度的毁坏。

  有趣的是,有一次,一头野猪跑到聂老大邻居家的猪舍,与家猪“幽会”,生下了一窝小野猪崽。

  并且,据聂老大说,村民们家养的母猪到了发情期,有时很难找到配偶,便“私奔”到林内,与雄性野猪“自由恋爱,私定终身”,还经常生下一窝小野猪崽的。

  在巴南区接龙镇,一个两山相夹的峡谷,是野猪下山必经的道路,在这条峡谷里的地,就成了野猪最近的“口粮”,住在峡谷下面的人家就遭了殃,一个当地居民对记者说:“种什么,野猪吃什么,玉米、谷子、红苕,甚至连萝卜也吃。”

  南川市金佛山,本来是风景区,但也成了野猪活动的天堂,据家住南川金佛山山区的苏国胜说:“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让这些畜生得了势,三天两头往地里跑,赶都赶不走,惹急了它呲着牙对着人冲过来,把人赶得落荒而逃。”

  在福建省泉州市,也曾出现野猪为害的情况,据福建《东南早报》报道,去年夏天,野猪猖獗之时,由于村民猎捕能力有限,除了不时有人用土制的鸟铳、高压线或者大铁夹捕杀野猪外。几年来,遭受野猪侵害的村民只好通宵达旦地上山呼喊,或敲锣打鼓来保护他们的口粮,称之为“喊山猪”。在惠安黄塘村一个村,在过去一年里有300多个夜晚,全村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要轮流上山“喊山猪”。

  在浙江省,一篇题为《当野猪以主流的姿态统治山林》甚至提出“3万野猪纵横浙江”的说法,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后岙村有60亩山地因野猪为害而抛荒,邻近的西岩村,村民种植的番薯,大多被野猪啃得精光。2004年1月,乐清市石帆镇大界村一民工在追捕野猪时,反被发威的野猪咬伤,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而死亡。2004年12月,杭州野生动物园不堪野猪骚扰招募猎手猎捕野猪。

  记者在巴南区采访时,一位林业干部对记者说:“农户人家,地是命根子,地里的庄稼更是一家人一年的指望,对于贫困山区的人们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毁了庄稼,就等于断了一年的生路。”

  猎捕野猪有法可依 野猪为害怎么办?

  自重庆市第一起野猪为害报道起,就不断有当地村民和一些基层干部向媒体呼吁:对为害野猪——可不可以由政府或者民间团体出面,组织一场受到严格控制的捕杀?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先走访了野猪为害比较严重的一个区——巴南区林业局,林业局林政科的杨科长告诉记者,已经有很多镇向林业局报告野猪为害情况,并请求猎杀,但是林业局从没有办理过此类事情,因为从来没有先例,只有上报重庆市林业局或者是备案,至今还没有组织过捕猎。作为林业管理部门,他们也很希望为民除害,如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捕猎活动,林业局可以支持并进行指导。

  记者查阅了其他省市在解决野猪为害问题的办法时发现,猎杀野猪是有先例的,2005年5月,福建泉州出台了《调控野猪种群数量,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实施意见》,该文件规定泉州大山区、偏僻林区,野猪肆虐地方的农民因护农需要猎捕野猪,可以依照公安部有关规定,申请配置猎枪弹具,并且政府将统一组织捕杀野猪,由财政补贴钱购买弹药。

  在浙江,根据《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浙江省一般保护动物名录》,野猪在浙江省属于一般保护动物,根据这两个文件规定:“野猪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当它成为一种灾害并破坏生态平衡的时候,经县级以上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即可进行猎捕。”近年来,浙江省林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联合采取适当捕猎措施,在每年10月以后发放猎枪,次年4月上交,并在每个乡成立狩猎队统一捕猎。

  另外在湖北宜昌、陕西丹凤等地,也曾有过对为害野猪进行统一捕猎的活动。

  而在重庆,对有害动物进行捕猎,一样有法可依,在[渝(林)护20029号]文件中记者看到如下规定:“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在野生动物聚集区,确系种群数量较大,已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的,可以依法捕捉、猎捕。”

  但是,捕猎野猪要有五个要素,即文件中规定的“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种类、定数量、定方式,确定了五个要素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野猪进行捕杀。

  两年前,也是因为野生动物扰民,对一些严重的市、县,重庆市曾经统一上报国家公安部,由公安部批准该市、县为可以狩猎区,一些野生动物扰民特别严重的乡镇,可以购买猎枪做“护林护丘”用,由乡镇统一组织捕猎队。

  为了帮助受灾群众,解除他们对野猪的恐惧,还他们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在经过长期酝酿之后,本报决定与相关部门合作,在重庆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捕猎野猪的活动,适度捕猎为害野猪,并向市内企业家进行慈善募捐活动,以补偿受灾农民的损失。本报组织人员对有关受灾地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策划了一个周密的方案。这次活动得到了巴南区林业局、圣灯山森林公园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经过实地考察之后,首次捕猎的地点初步定在巴南区野猪为害最为严重的圣灯山和接龙镇。此次活动将从读者中招募狩猎爱好者,由资深猎手培训并带队,展开一场对不可一世的野猪的围剿行动。

  本报记者亲历贵州大山深处野猪狩猎

凌晨出发

  2005年7月22日,记者与一个捕猎队一起来到武隆。这支捕猎队的队员大部分来自成都,但队长是重庆人,兄弟们都叫他老戴。

  当夜宿在武隆,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钟,天还不亮,猎手们已经起来了。这次我们带的猎狗,有老戴的黑二、毛毡和莽子,加上另外几个猎手的狗,总共有七、八只。这些猎狗似乎晓得要一展身手,非常兴奋,一路上叫得更欢。

  车子顺着山路迤逦向前,开始是盘山公路,后来是石子路,再后来就成了乡村的泥巴路,车子几次陷进泥沼,都是队员下车将车子推出去的。顺着山势,越走越偏僻,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此次捕猎的目的地——贵州省杨溪镇大堡山区。

  这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子。这里的农家都很穷,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田里面在这个季节基本种的都是苞谷、红苕。散落于山间的苞谷刚刚抽穗,正是野猪下山“抢粮”的好时候。

  在一家房屋的背后,我们停了车,队员们开始换装。他们都带有迷彩服和专门登山用的解放鞋,这样既方便登山,又容易隐蔽。换装过后就开始装枪,只听“咔咔”几声之后,一堆零件已经被他们熟练地装成一把双管猎枪。将子弹带缠在腰上,并卡满子弹之后,就可以上山了。

  顺着崎岖的山路,翻过了两座山之后,来到了一个峡谷,这里背对大山,面向的是一片平地,左右两边两山相夹的是一条狭长的山谷。这是一片比较适合于狩猎的地形,队员们准备首先在这里设伏。

  布点设伏

  捕猎野猪,要分两组人。由猎手牵着猎狗上山去找野猪的巢穴。一旦找到,有经验的狗就会从密林丛中把野猪赶出来,且战且退,将其引到另一组猎手潜伏的区域,用猎枪捕杀。

  但是,野猪不仅嗅觉灵敏,而且对白色、黄色等色彩相当敏感,当猎狗将野猪向包围圈赶的时候,一旦有风吹草动,野猪会立即掉头向其他山头跑去。此时让猎狗把野猪再追回来,可能又要跑几座山才行,长的甚至是几天几夜。因此捕捉野猪时总要出动几支人马,分头围猎。猎手全都身着迷彩服,在打猎时不能抽烟、乱跑,免得被野猪发觉。

  选好地形后,根据地势,人员就埋伏在狭长的山谷靠高山的一边,相对低的一边留给猎狗来追野猪,当野猪从山坡上跑过时,猎手就会开枪。

  这是有讲究的,为了防范人类的猎杀,野猪有时也攻击人,受到人类攻击时,受伤的野猪会疯狂地向人类攻击,那场景也会令人惊恐万状。所以,为了防止野猪受伤后伤人,所以人要埋伏在比较高的位置。

  埋伏的位置,被猎手称之为“站点”。同样,“站点”也很关键,选好点是能否打中的前提。猎手们会根据地形分析如果野猪受惊会向哪个方向跑,然后确定站点的位置。一般在山谷中,野猪的跑动会有两个方向,即顺着地势向山谷下跑,或者往回跑,这时猎手就会分成两队,一队专打山谷,一队主打对面的山坡,该谁开枪谁就开枪,不该开枪的绝对不能开枪。站第一点的猎手先开枪,如果没有打中,站第二点的再开枪,依此类推。有的时候猎狗会赶过来一群野猪,此时射击,有可能一次打中数头。

  险些误杀麂子

  等待是焦急的,老戴始终没有放下手上的对讲机。

  “这就像钓鱼一样,等的就是鱼上钩那一瞬间。每个人只有一次开枪机会。一枪不中,第二枪就很难了。”老戴说。

  所有的队员站好点之后,就地隐蔽,等着狗叫。只要狗一叫,表明狗已经找到野猪了,有可能不一会儿,狗就会追着野猪经过,所以这时候一定要屏气凝息,随时做好出枪的准备。一旦野猪经过,立即开枪。只要枪一响,训练有素的猎狗就会立即躲到猎手的身后,防止被受伤后疯狂的野猪咬伤。

  等队员们站好点十来分钟后,远处就传来了狗叫声,老戴一听,是黑二的声音。黑二是不见猎物不会叫的,所有的人立即钻进隐蔽的草丛里。

  只听狗叫声、以及猎狗身上的铃铛声越来越近,终于翻过了山梁,黑二的影子出现在对面的山上,在黑二前面,一个黑色的动物快速奔跑着,两边的低矮灌木哗哗地分开,老戴立即举枪,但是看到一条黑色的小尾巴,“是不是狗的尾巴?”老戴一闪念间,那动物已经看到他,立即回头跑,老戴犹豫了一下。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次跑来的不是野猪,是只黑褐色的麂子,尾巴很像狗,所以竟让狩猎高手老戴失了手。老戴说:“麂子是保护动物,我们不会去打,我们只打野猪。”

  这时,天下起了大雨。

  空山枪响

  就在大雨倾盆,所有的人身上都湿透了的时候,远处传来了几声隐隐约约的狗叫,老戴说:“这次很像。”已经等得有些疲惫的猎手们精神一振。我们也迅速隐藏起来。听到狗叫声越来越近,想到可能马上看到那凶猛的野兽,不由得心跳加速:万一冲过来,我们赤手空拳,如何抵挡?

  狗叫声越来越清晰,终于三个黑色的身影出现在对面的缓坡上,后面追的是两只狗,前面跑的,是一头将近200斤重的野猪。

  影子越来越近,大雨增添了射击的难度,但是所有的猎手都沉住了气,雨水顺着老戴的脸流到嘴角,他也来不及擦一下。

  这是一只个头较大的野猪,身上呈现灰黑色条纹, 体形优美,在山路上腾越自如,勇悍非常。几条精瘦的猎狗一路狂吠着在后面紧紧追赶。这一动物追逐的场景真是难得一见。

  顺着急速分开的灌木,野猪终于向山谷中跑来,离猎人们的藏身之处仅20多米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老戴突然腾身而起,举枪稍一瞄准,扣动扳机,“轰!”地一声枪响,在寂静的山谷中久久震荡。那条黑黝黝的大家伙一头栽倒在地上,周围的矮树丛被压倒一片。

  “搞到了,搞到了!”包围圈内发出一片欢腾。记者正欲奔上前去看看野猪是否被击毙,老戴连忙制止:“不忙,这家伙命大得很,一枪不见得致命,现在出去很危险。”果然,野猪趔趄着突然站了起来,低着头往我们藏身之处拱了过来。早有准备的老戴举枪又是一击,黑影终于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

  走近一看,一枪打在耳垂下面,一枪打在腹部。

  在这次围猎的过程中,猎狗“毛毡”光荣地负了伤,头上被野猪的獠牙咬了一个口子。

  村子里来了“解放军”

  野猪为害,让居住在山区的人大受其苦,记者耳闻目睹了村民们在野猪被猎杀之后拍手称快的情景。

  当我们抬着野猪下山时,雨依然很大,山上光滑的石板还是让我们着实摔了几跤。等我们好不容易下了山,全身已经被淋湿。

  我们来到停车的地方,因为听说有人打野猪,闻讯赶来看热闹的村民将车子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方面可能是这个村子很少有人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是来打野猪的。

  一个老太太追着老戴和狩猎队的猎手说:“你们到我们村里打嘛,我给你们做饭,管吃管住,只要把山上的野猪给打了。”

  另外一个年轻人也说:“气人得很啊,野猪把粮食糟蹋完了,我家种的三亩苞谷一点都不剩了,全被野猪吃光了。(野猪)赶都赶不走,赶它,它上山了,人一走,它又下来了。

  老戴和队员们笑着说:“我们像‘解放军’一样。”

  结果这个老太太接过话来就说:“你们就是解放军啊。”

老戴、猎枪和黑二

  信报记者 杨冰/文 黄伟/图

  在都市中,有这样一群身影。

  他们衣食无忧,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大部分为军人出身,对搓麻将、斗地主和灯红酒绿毫无兴致。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爱枪,谈起伯莱塔S682就眉飞色舞,属于打猎的发烧友。

  老戴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猎人老戴

  老戴是重庆人,自己开了一家农家乐,并且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建筑公司。

  老戴的打猎生涯已近20年,一年365天,有一半是在山上度过的。他说“我喜欢那种感觉:苦等一个开枪的机会,之后抠动扳机,猎物倒下。”

  据悉,近年来,倒在老戴枪口下的野猪,应该不下200头,按照平均一头150斤算,光猪肉就是3万斤,堆起来也是一座“肉山”了。

  老戴20几年前在北京当工程兵。他们驻扎的营房附近常有野物出没,其中也有野猪,猖獗的时候会窜进部队驻地食堂,把士兵们的午餐拱得乱七八糟。连长怒了,发出号令,打到野猪者有赏。老戴和几个战友提上枪便满山遍野去追杀野猪。这一来,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就此被发掘,成了部队知名的猎手。他们部队的老司令员、以前的抗日名将也喜欢打猎,但是年事已高,不能亲自持枪战斗,但是瘾又大,于是约上老戴,坐上军用吉普,到深山老林搜寻猎物。经过这样的历练,老戴的狩猎经验和功底自然不同凡响。后来转业回到重庆后,他还是没丢下这个爱好,成了狩猎圈内赫赫有名的“总教练”。

  谈起自己最得意的一次狩猎,老戴满脸红光。那是2004年,在重庆和贵州交界的界牌处,老戴等5个人带了两条狗,3个小时不到,猎狗追出来两群野猪,第一群撂倒4只,第二群又撂倒4只,半天时间不到,共打了8头野猪。并且其中一头480余斤,还有一头470余斤,创了两个纪录:单只最重和总数最多。

  爱好狩猎使老戴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是杨森的儿子,原来四川省公安厅的工作人员。

  杨森是川军第二军军长,原国民党陆军上将。杨森在1921年时曾兼任重庆商埠督办,后来曾任贵州省省长和第一任重庆市市长。

  杨森一生有很多儿女,其中一子曾在大陆工作,后回台湾承继了大笔遗产。此公也是爱好打猎的人。2004年,老戴和朋友在南川金佛山区打猎的时候,巧遇杨森之子也在打猎,这个共同爱好使两个人相见恨晚,越谈越投机,遂结为挚友。

  每年杨森之子总要抽出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回重庆与老戴一起打猎,两人相交甚欢。

  张木,成都一位警官,也是因为爱好打猎,与老戴成为好友。张木说:“老戴确实是打得比较好的,一般只要老戴枪一响,绝对有东西。”

  由于是警察,张木爱好收集各式各样的子弹,在他家专门有一间收藏室,藏着他的子弹收藏品,在他的收藏中,还有一枚十几厘米长的野猪獠牙。据张木讲,在云南有个少数民族,男子成人的要求是,必须独立打死一头野猪,将野猪獠牙挂在胸前。野猪獠牙越长,越受人尊重,反之则遭人耻笑。并且野猪牙可以避邪,所以他对收集野猪獠牙情有独钟。

  老戴说:“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有两个原则,第一是绝对安全可靠,用枪不是开玩笑的,万一有人把枪用往歧途,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我们这个圈子的人都有独立的事业,社会上的闲杂人,我们从来不会来往。”

  在老戴看来,大家出于打猎的共同爱好聚在一起,图的是个快意人生,打得到就打,打不到就不打,没有什么强求的。

  据老戴讲,在他们的圈子里不乏重量级企业家,但是不方便透露。

  捕猎野猪也有很惊险的时刻。比如武隆一位猎人叫潘二的,有一次一枪打中一个野猪,但那个暴怒的野猪竟然拼尽余力,对着他们的藏身之处冲了上来,一下将潘二扑到,张开獠牙就咬,潘二只能拼命用手肘挡住,免得咬到自己的头,眼看獠牙一寸寸逼近,轰——一声枪响,原来是同行的猎手见情势危急,赶上来补了一枪。野猪沉重的身躯一下压在了潘二身上。被众人救起来后,潘二才觉得自己身上剧痛:手肘已经被咬烂,心脏部位也有了几条深深的爪印。真是大难不死。

  也有喜剧的时候,张木有一回打猎的时候,碰上枪不够,他以为野猪不会从自己守的点过,于是就把枪给了在其他地方守候的朋友。没想到他正悠哉游哉的时候,突然听到身边一阵异动,扭头一看,天哪——一头足有300多斤重的大野猪和两条100多斤的小野猪正从离他不到10米远的地方跑过,手无寸铁的他大气都不敢出,只得任其离开。张木说:“我现在都回忆得起,我感觉到那个大野猪似乎眼露凶光的看着我。看到野猪不能打,做为猎手来讲,真是太郁闷了。”

  双管猎枪

  爱枪的人都爱把枪比作自己的女人,所以,枪是不能借的,也不能给别人把玩。他们爱护枪,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

  每次打完猎,不管是否开枪,他们有一个集体的程序就是擦枪。十几个人一字排开,将枪拆开,先是用布将枪身擦干净,然后再擦枪管。擦枪管比较复杂,一般是先用钢制的枪刷将枪管内残留的火药刷掉,再用纸巾把枪管内擦干净,然后还要上枪油。一般经过这样的程序保养之后,猎枪使用寿命要长得多,并且准头更大。

  老式的单管猎枪在这个捕猎队基本已经被淘汰,现在所有的人都用双管猎枪。双管猎枪有两个枪机,一前一后两个扳机,一次能装两发子弹。先扣动前面的扳机,打一发子弹后,还有一发子弹备用,以备第一枪不中补枪用。一旦第一枪不中,扣动第二个扳机,还可以再打一发子弹。

  猎枪的构造比较简单,枪身主要由枪管、机匣、木托组成,猎枪不像步枪,有一前一后两个瞄准器,猎枪只有枪管前段一个准星。这是因为步枪只有一个弹头,而猎枪子弹打出去是一片,打30米远的目标,猎枪子弹会发散呈碗口大的一片,如果是100米距离的话,会发散得像脸盆那么大的面积。

  为什么猎枪子弹会发散?张木向记者介绍了猎枪子弹的构造。子弹的底端是枪火,下面三分之一部分装的是火药,在火药上面,有一个碗形的推弹器,推弹器上面装的是铅制的子弹。当枪机撞向枪火时,枪火引爆子弹下半部分的火药,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将推弹器冲出弹壳,推弹器就像人的手一样,攥着六颗或九颗铅丸奋力往前“扔”去,铅丸就直奔目标而去。

  与步枪子弹不同,猎枪子弹弹壳是塑料的,里面的火药有限,所以爆发力一般,加上每颗子弹有六颗弹丸,推力就更小,所以猎枪只能打80米以内的距离,80米以外,猎枪子弹已经没有力了,像100米开外的野猪,猎枪子弹已经不能奈何得它。

  但是近距离猎枪子弹的威力却非同小可,一方面猎枪一枪可以打出六颗甚至九颗弹丸;另一方面,猎枪子弹打出的铅丸,经过火药一烧,温度高得惊人。据张木说,如果猎枪走火打到人的话,打到哪里,哪里就被烧焦了,即使打到腿,最幸运也必须截肢,因为猎枪子弹的高温已经将组织完全烧毁了。所以使用猎枪一定要谨慎,任何时候不能对准人。

  猎狗黑二

  打野猪,三成靠猎人,七分靠猎狗。

  黑二是老戴养的狗,是一条像“将军”一样的狗。

  黑二今年10岁,按照养狗人杨老幺的说法,狗一岁,人六岁,如果是人的话,算来黑儿今年已是60多岁的高龄。但是在山上,黑二又是能征善战的“将军”狗,跟野猪“死掐”起来能追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不睡,并且能够指挥其他狗“协同作战”。

  不仅如此,黑二还是其他狗的老师,老戴养的8条狗,专门分了类,哪几条狗专门追野猪,哪几条专门追野鸡,分门别类,“各专一科”,唯独黑二不同,属于全能型的,因此也成了其他狗的老师。老戴养的其他7条狗,都是黑二的“学生”。甚至有其他人养的猎狗,也让黑二带,待出师了之后,再送还回去。老戴的狗有一条叫“小黑二”,一方面是因为小黑二也是条黑色的狗;另一方面,按照老戴的意思是想让它继承黑二的衣钵。

  黑二的确有与其他狗不同的气质,当有人喊它名字的时候,如果不是老戴的声音,或者是杨老幺的声音,它动都不动,该是站着还站着,该是趴着还趴着。如果陌生人去逗它、摸它,虽然它不咬也不叫,但是它会坚决地避开陌生人的骚扰,要么坚决地摆一下头,要么头也不回地走开。当黑二静静地坐着的时候,它的暗黄色的目光总是盯着远方,岿然不动,颇有大家风范。

  猎狗是打猎最不可或缺的伙伴。专业猎手都知道,没有猎狗,枪法再好的神枪手也没有任何办法。山高林密,野猪随便一藏,人根本找不到踪迹。这时只有猎狗能够循着野猪的气息一路找去,找到野猪的巢穴,然后把野猪吆出来。

  捕野猪,最好的猎狗是凉山狗。老戴说,有一种邻水狗比凉山狗更凶悍,但是有勇无谋,见到野猪就要冲上去对决,但它哪里是野猪的对手?经常被野猪獠牙把肚子挑破,死于非命。而凉山狗则坚毅聪明,只要经过训练,它就懂得如何将野猪引向猎手,让主人来完成最后的绝杀,而不是自己逞英雄。此外贵州的夏狮狗也可以。猎狗好不好从外形上看,主要是嘴巴要尖,其次4条腿要修长匀称。从“气质”上看,主要表现在“遇事不慌不忙”,有“大将”风度。最重要的是忠心。老戴曾经养过一条狗,追一头野猪,三天三夜没有回来,最后找到的时候,看到它守在一个野猪巢的洞口,已经饿死了。

  考验猎狗还有主要的一点,有的猎狗很凶猛,但是遇到野猪不懂战术,一味地猛冲,往往被野猪伤了性命。好的猎狗还需要学会“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敌走我追”的游击战术。通常经过多次打猎并能安全回来的猎狗,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这种战术。

  “毛毡”是一条夏狮狗,是黑二的最得意的门生,遇事虽没有黑二沉着,但是非常勇猛,并且很有机智。养狗人杨老幺说:“如果遇到小些的野猪,毛毡第一个就冲上去,如果遇到比较大的野猪,毛毡会一声不吭,悄悄地回头去找黑二,冲黑二叫两声,然后回头在前面走,如果黑二没有领会意思,它会再回来,再冲黑二低吼两声,直到把黑二请动,两个一起上去把大野猪整了。”

  虽然小黑二要继承黑二的衣钵,但是目前上山,小黑二还只是跟着遛遛腿,主要处于学习阶段。

  “杀红眼的护秋队员为对付野猪,连斧头都用上了!”

三峡库区 野猪成“公敌”

  家住三峡库区秭归县屈原镇大周坪村的村民乔庭喜,一家人一直生活在秭归的大山之中。山区地少,乔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屋后的几块玉米地,日子过得清苦,一家人虽然劳累,但还算和美滋润。

  自从野猪肆虐,频繁地出没于庄稼地,乔家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打破了。“野猪晚上一下田就是几头,农作物全部糟蹋光,见什么吃什么,田里像刚打了仗的战场。”乔庭喜无奈地说。

  在大周坪村,与乔家同样受到野猪危害的农户为数不少,居住在山区的农户基本上都受到过野猪不同程度的侵害。据村民反映:野猪下山破坏农作物已经有3年时间了,现在,除了大周村外,附近金星村、九岭头村都有野猪出没。

  “有一次,我在地里见到5头野猪,它们基本上不怕人,甚至还往屋里跑,”乔庭喜说,野猪已成为村民的“公敌”,以前它们只在深山活动,如今,这些家伙甚至窜到村里的公路上,肆无忌惮地糟蹋农作物。

  据了解,屈原镇一带生态环境基础好,而且附近没有野猪的天敌豹、狼和老虎,野猪繁殖势头一年猛过一年,这样的结果就是野猪的泛滥成灾。山下的村民说,到底有多少头野猪,他们也不清楚,但近年来农作物被破坏得越来越厉害了。

  受害农民 整夜守护庄稼

  随着野猪的大量繁衍,秭归山区成了野猪泛滥的“重灾区”。因为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得随意捕杀,人们只好使用各种传统方法来对付野猪:扎稻草人、燃放鞭炮、敲锣打鼓……

  但是,无论村民们采取哪种办法,收到的效果却是短暂的。

  “最开始,敲敲锣打打鼓就能把它们吓走。”乔庭喜说,但习惯了敲锣打鼓的喧闹声后,野猪又开始成群结队地进出村民的田地,“它们一点都不怕,你一来我就走,你一走我就来。受到惊吓了,还要攻击人。”

  当这些办法仍无法阻止野猪的时候,村民只好住进田地里整夜守卫庄稼。在田边搭个棚子,几户人家轮流派人住在棚子里,带着手电和号角,一有动静就到田边巡逻。

  毫无疑问,在与野猪长时间的“拉锯战”中,村民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有时甚至还要付出血的代价,统计表明,几乎每年都有村民因为驱赶野猪而被咬伤。

  面对疯狂的野猪,山区农民成了无奈的“弱势群体”。每年夏季农作物成熟之后,野猪就成群结队地来到田间,成片的庄稼一夜之间全部被毁,村民一年的辛苦就这样被糟蹋精光。

  林业部门 颁布千猪“缉杀令”

  “为什么野猪会卷土重来?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从2001年开始,三峡库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第二个原因是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加强了。原来不要说是野猪,人们见到野兔、野鸡绝对要猎杀,而现在人们懂得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不再随意猎杀野生动物。事实上,野猪增多是环境变好的表现。”宜昌市林业局野保科张科长对记者说。

  野猪到底给当地农民造成了多少损失呢?有人测算:假设一亩农田的平均产出效益是400元,现在全市约有野猪两万头,如果以每头野猪每年毁坏农田一亩来计算,野猪给当地农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是800万元。对于这个数据,宜昌市林业局持保留态度,林业局的专家认为,应该没有这么多。

  “但是野猪确实危害到了一些农户的利益,这种情况大概从2001年开始,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户的利益。在宜昌市三峡库区的秭归、长阳、兴山、夷陵区等县以及城区的伍家乡、点军的联棚乡,农民确实因为野猪糟蹋庄稼而蒙受损失。”

  据记者了解,从2003年起,宜昌市林业局就多次接到一些市、县关于野猪扰民的报告,并将这些报告上报湖北省林业厅。

  湖北省林业厅在接到宜昌市的报告的同时,也接到宜昌市一些市、县的直接报告,于是湖北省在2004年下发了捕杀危害野猪的通知,并批准宜昌捕杀1000头为害野猪的申请。

  为什么捕杀1000头,宜昌市林业局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宜昌市有两万头野猪,按照5%的量来计算,刚好1000头,因为5%的捕杀量不会对野猪种群造成影响。

  获得批准之后,宜昌市林业局下发了捕杀1000头野猪的通知,按照林业局的要求,如果要捕杀野猪,必须到林业局申请捕猎证。申请的前提是,这个地区野猪为害确实比较严重。经林业局批准后,才能到相关部门办理购买枪支的手续。目前,在秭归、长阳等山区县,每个村子基本都有一到三支猎枪,作保护庄稼用。

  在得到捕杀批准后,记者来到宜昌相对偏远的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该地区今年的捕杀计划是200头。

  “捕杀计划具体由各乡镇组织‘护秋队’来捕杀,将聘请有经验的猎人指导,配用的武器是双管猎枪。”该县林业局野保股股长索建中告诉记者。

  “现在一个村才一把猎枪,根本不够用,”索建中说,在公安部门的治爆缉枪行动中,猎户的猎枪、土铳几乎全部被收缴。“护秋队”因为缺少枪支,捕杀显得异常困难。为了对付野猪,连斧头也用上了。

  宜昌市林业局副局长杨天忠介绍:“所有的捕杀过程都将在林业部门的严密监控之下,不允许个人私自捕杀,否则按照私自捕杀保护动物的相应条款进行处罚。”

  野猪养殖 变害为利新产业

  在采访中,宜昌市林业局野保科张科长告诉记者,在一些地区,村民们将捕获的野猪圈养起来,进行人工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野猪肉有天然的野味,并且瘦肉率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所以将野猪用绳套后圈养,成了农村的一个新产业。

  据张科长介绍,在宜昌点军区的执笏山特种养殖场、长阳的官庄村野猪养殖场、秭归的恒鑫野猪养殖场,这些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成了农村发展副业的模范。

  邀各界好汉侠女同赴猎猪之旅

  信报向你发出英雄帖

  野猪泛滥成灾,已经严重损害了重庆部分农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了维持合理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时代信报特发起对为害野猪的捕猎行动暨救济受灾村民的慈善活动,并面向社会征集志愿参与者。本次活动将在巴南区进行,得到巴南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本次活动的媒体协作单位为新浪网和重庆电视台《生活演播室》。欢迎有兴趣的企业为此次活动冠名或提供赞助。

  活动相关细则如下:

  (一)拟于8月上、中旬组织两次捕猎野猪活动。地点定于野猪最为猖獗的巴南圣灯山和接龙镇。时间均选择在双休日。

  (二)捕猎野猪数量控制在8头以内。

  (三)欢迎读者报名参与此次活动。

  参与条件:身体健康、有一定野外生活经验、20—45岁之间,男女不限,无不良经历,有吃苦精神和合作精神,热心公益。请持本期时代信报及个人身份证报名。我们将从参与者中选拔出10位队员组成最后的捕猎队伍,经培训后进行捕猎。

  (四)每位队员需交纳一定费用,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培训及购置必要装备费用。

  (五)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渝中区西来寺6号西图大厦6楼。热线电话:63731744

  (六)捕猎队伍构成:

  1队长1名:具有多年捕猎经验,具备枪支使用资格的专业捕猎人员担任;

  2向导1名:当地熟悉地形和了解野猪出没地点的村民担任;

  3随队摄影师、记者各1名;

  4捕猎队员10名;

  5随队工作人员。

  (七)捕猎方式及被杀野猪处理

  1.由当地的村民带领进行场地的勘测,确定野猪出没频繁的地方和列出最佳捕猎时间和位置;

  2.捕猎队在现场埋伏,由有多次打猎经验的猎犬寻觅到野猪藏身之处并将其驱赶到设伏地点,由猎手将其击毙。

  3.将本次狩猎到的野猪进行集中售卖;野猪皮和牙齿等进行拍卖),售卖的收益捐献给当地受灾农户;

  4.活动全程摄影,制成光碟和相册赠送参加人员作为纪念。

  (八)后勤保障

  1.为本次活动提供两辆专用车,负责运送捕猎队伍和物资;

  2.为捕猎队伍提供充足的饮用水、食物和住宿安排;

  3.力保参与者的安全万无一失,但是考虑到可能的伤害,我们将在现场安排两名专职医生,配备抗暑药物和外伤治疗器械及药物,提供及时的医疗保障;

  4.与当地的居民合作搭建临时医疗场所,以便事故发生后的及时处理。

  (九)本次活动的解释权归时代信报。

  猎手体验

  捕猎快感之ABC

  A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

  打猎需要等待,有点像钓鱼,但是又不像钓鱼,因为鱼不会咬掉你的脚、手或者是头,但是野猪可以。在和平年代生活久了,连鸡都没有杀过的人,看到一头200斤重的野猪,龇着獠牙,向你冲来,并且随着你指头的轻轻一扣,它訇然倒地,此时作为一个男人,不可能感觉不到雄性激素在此时的分泌达到顶点。回到城市,看到庸碌忙乱的人们,一股豪情将油然而生。

  B回归自然的心理享受

  打猎都是在高山密林之中。那里有你在城市里面梦寐以求的清新空气,美得难以置信的原始森林,连绵的群山,绿得耀眼的草坪。那些满山遍野开放的野菊花,那些随手可摘吃的野草莓,都令你怀疑到了电影中的画面。当你潜伏在树丛中,等待猎物出现射出那惊艳一枪时,你感觉到的不光是紧张刺激,还有寂静中那些美妙的声音——斑鸠云雀以及不知名昆虫的鸣叫。而你的身边,或许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窜出来一只麂子或者野兔,瞬间又消失无踪……

  C锻炼身体的刺激运动

  猎人一个个都是健步如飞,在山路上穿梭如履平地。这就是长期野外锻炼的成果。有必要花很多钱买跑步机吗?有必要为自己日渐增大的啤酒肚腩而发愁吗?当一回猎手,在美妙风光与刺激运动中,你的体重与能量自然恢复到如你所想。

  猎手装备库

  猎犬

  你需要它代替你在群山间奔波,并找到野猪。

  迷彩服

  让野猪忽视你存在的最佳保护色。

  解放鞋

  不要觉得很土,爬坡上坎比任何鞋子都实用。

  越野车

  交通必备,对付山路它最有办法,如果是奥迪A6或别克君威之类,崎岖的山路让你一点也“傲”不起来,也“威”不起来,只有野猪站在山上看着你在泥巴里推车而哈哈大笑。

  帐篷

  万一下不了山,你可以免于体验一个乞丐在风雨中过夜的感觉。

  压缩饼干

  虽然很难吃,关键时候可以让你重新有力气从地上爬起来。

  防晒霜

  如果你想美白皮肤,让你老婆还认识你的话,请带上。

  换洗衣服

  卫生需要。最好是长袖,山上树木多刺。

  

  用途太广泛了。

  芝宝火机

  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时尚人士必备,而且可以使你免于在山林里效法先人——钻木取火。

  

  如果你不想用手或者石头来解决问题的话,请带上。

  明矾

  能让你喝上一口清水,教会你以后要环保,珍惜水资源——喝口净水原来这么难。

  风油精之类

  防蚊虫叮咬。

  异性伴侣

  最好的兴奋剂,使你忘记饥饿、疲劳、辛苦……并且可以见证你的英雄行为。……

  你可以想象到的其他东西,如果你愿意把房子安上轮子挂在车子后面也可以。

    信报记者/杨冰 文 黄伟/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