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事故处理现场。
黑色记忆: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王晗、罗欢欢编辑)
1986年4月26日,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8吨多具有强辐射性的核物质泄漏,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
这是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航拍图,箭头所指就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泄漏的反应堆所在地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将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此悼念在那次严重事故中遇难的人们。图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航拍图,箭头所指就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泄漏的反应堆所在地。
年轻的母亲们在德国慕尼黑排放遭到和辐射的鲜花,抗议西德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仍然奉行的核政策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将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此悼念在那次严重事故中遇难的人们。图为年轻的母亲们在德国慕尼黑排放遭到和辐射的鲜花,抗议西德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仍然奉行的核政策。
路上悬挂着黑色的丝带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将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此悼念在那次严重事故中遇难的人们。图为1988年5月14日,在通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鬼城 ”的路上悬挂着黑色的丝带。
1986年4月26日,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8吨多具有强辐射性的核物质泄漏,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
这是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镜头里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镜头里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镜头里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镜头里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镜头里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镜头里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镜头里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孩子们在核安全训练课上带着防毒面具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将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此悼念在那次严重事故中遇难的人们。图为孩子们在核安全训练课上带着防毒面具.
在被放射性尘埃覆盖的废弃幼儿园内,一个玩具娃娃和一只防毒面具。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将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此悼念在那次严重事故中遇难的人们。图为在被放射性尘埃覆盖的废弃幼儿园内,一个玩具娃娃和意只防毒面具。
重返切尔诺贝利,找寻历史遗痕。直面大悲剧之后的荒凉和痛楚,不是为了悲伤,而是为了在理性的反省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是2006年4月12日,身穿特殊防护服、佩戴面具的建筑工人在加固切尔诺贝利“石棺”。由于“石棺”周围的核辐射强度很高,工人们只工作了很短的时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被钢筋混凝土封闭,下面至今仍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石棺”由此得名。
新华社发
重返切尔诺贝利,找寻历史遗痕。直面大悲剧之后的荒凉和痛楚,不是为了悲伤,而是为了在理性的反省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是2006年4月7日,一名乌克兰妇女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30公里隔离区内的一个村庄挤牛奶。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前,这个村庄大约生活着2000名村民,现在只留下了8个人仍然坚持居住在这里。 新华社发
患癌症的少年在医院接受检查。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将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此悼念在那次严重事故中遇难的人们。图为患癌症的少年在医院接受检查。
切尔诺贝利远景。
切尔诺贝利处处立着核辐射的牌子。
5岁的小男孩因为核辐射罹患白血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是在1986年核电站发生爆炸后,为防止核泄漏而用水泥浇铸而成的。由于建造时仓促,20年后,“石棺”已是裂痕密布,并开始又发生核泄漏。而一旦发生“石棺”坍塌的情况,灾难性后果不难想象。乌克兰官员称,他们准备启动一项新的工程,给“石棺”穿上“外衣”,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不过,《星期日泰晤士报》23日报道说,由于乌克兰政府和工程投标方出现矛盾,被称为“方舟”的新工程何时上马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本月26日是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近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核电安全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是在当时发生爆炸后,为防止核泄漏继续蔓延而用水泥浇铸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融化内核完全被包裹在“石棺”里。“石棺”设计寿命长达50年,但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便出现种种问题,专家们不得不将这个预期降低为20年。由于担心“石棺”坍塌引发第二次的核爆炸,几年来,欧盟及其它国际机构已经花费数百万美元用于加固“石棺”。2004年年初,核电站专家曾经对反应堆外壳进行修补,然而由于已经发生燃料辐射物质泄漏,工作人员只能短时间内在其附近作业,因此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乌政府决定给“石棺”加盖一座新的安全防护罩。据了解,这项总耗资高达6亿英镑(约10亿美元)的“穿衣工程”被称为“方舟”,乌官方也称其为“新安全禁闭”工程。有关官员称,如果这项工程获得成功,将能保证这个地方另一个100年的安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乌克兰最近政局不稳,“方舟”的建造计划也多次被搁置。继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后,负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宜的政府部长在15个月内已经换了3次,“石棺”的加固工程也被一拖再拖。
近日,随着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方舟”工程也再次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本周,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和“方舟”的主要出资方也再次在乌克兰首都基辅聚会,协商工程的开工事宜。不过,由于工程主要出资方与乌政府在一些具体细节上还存在矛盾,“方舟”在短期内还不能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