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资源被当“垃圾” 每年白丢900亿
2006-04-24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专电(记者雷敏、万一)北京市民近期明显感受到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公交车骤减,花花绿绿的各式“奢侈”包装及果皮、烟头随风“无处不在”;空气质量的低下导致城市蓝天愈来愈少……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增加,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但有一组数据让人看了更加痛心:由于国内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除大量进口原生资源外,近几年我国每年还要花近百亿美元进口2000多万吨各类再生资源;而另一方面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价值900亿元的家电、塑料、纸张、建筑垃圾等废旧物资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利用,被当作“垃圾”白白丢弃。

  被垃圾场包围的城市

  目前,我国回收行业的经营已放开,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由过去国有物资回收企业一统天下,演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大批流动人口加入到这个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其中绝大多数居民的废旧生活资料,由一些个体经营户和走街串巷的个人收购、经营,废品市场也大都是一些非正规经营的“黑窝点”。这些人大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随意回收、野蛮拆解,导致大量应当和可以回收的再生资源白白流失,同时造成环境污染。回收市场出现经营、网点无序化的局面,既给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带来难题,也导致大量回收效益较低的再生资源流失。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70多亿吨,占用土地5亿平方米。从卫星传回的图片看,很多大中城市已被垃圾填埋场包围,其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和潜在污染相当严重。

  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我国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000亿元左右,可事实上除废钢铁的回收率较高外,废塑料的回收率仅为25%,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纸的回收率为3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审美眼光和“好面子”心理的增强,许多“奢侈”包装随之大量产生。在许多单位和社区内设置的废旧电池回收箱并未起到应有价值,还有大多数人不知道究竟该将家里废弃的电器、电脑如何处理。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我国人均资源已非常匮乏,再加上再生资源回收率低,导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生资源。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大宗原料进口迅速膨胀,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以上。

  据有关专家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废弃物品数量越来越多,而原生资源逐渐减少,如世界已探明的铜的经济可利用储量为3.4亿吨,我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就以千万吨计。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也照此速度消费,20年后全球将无铜可采,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冲击。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管爱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钢约0.8吨,节约铁矿石2吨至3吨,节约焦炭1吨;回收利用1吨废纸,相当于木浆造纸节约纯碱40公斤,节电512度,节水47立方米。

  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可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排放。

  “三位一体”阻挡财富的流失

  为了阻挡巨大财富的白白流失,商务部近期推出了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设想,提出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点面结合,加工利用为目的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加工能力。

  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副司长门晓伟向记者描绘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几个关键环节:

  社区和非居民区回收网络。负责回收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交售的再生资源,对目前“散兵游勇”式的走街串巷回收进行引导和规范。

  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网络。由于生产性废旧金属与社会的公共设施安全密切相关,采取由有一定规模、经营规范的废旧金属回收企业负责回收。

  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市场应与居民区相对隔离,且便于运输,同时具有储存、集散、初级加工、交易、信息收集发布等功能。

  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律收编和规范个体经营户和个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既要靠政府引导,也要靠市场运作,有赖于全社会合力的推动。让我们期待有更多被丢弃的资源早日“回家”!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