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区”的青白江模式
2011年03月31日 来源:四川日报
3月29日,成都(青白江)第二届樱花旅游文化节开幕。数万株樱花烂漫盛开凤凰湖畔,置身其中,恍若踏春仙境。
此前不久,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杏花节、桃花诗会,相继在青白江区举行。这些与春结缘的密集活动,缓缓展开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生态立区”——青白江数年坚守,在质疑声中步伐坚定。作为老工业城市,且又被污染刺痛,外界不得不疑虑,“生态”与“工业”能否和谐相融?
“生态立区”——青白江从容前行,在惊叹声中蝶变新生。忽如一夜春风,首批 “四川省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2009年四川省唯一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绽放成都之北。
青白江区用实践证明,“生态”与“工业”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2010年,该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高达68.8%,与此同时,距离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只差临门一脚。
“生态携产业齐飞、环保与建设并重、新城共山水一色、文明伴和谐同行”。四年磨砺,青白江区执著地走出一条生态立区的青白江模式之路。
反弹琵琶 老工业城市追逐生态梦想
青白江区因工业而生。“一五”时期,她是国家在四川规划建设的冶金、化工工业基地。漫漫岁月中,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企业遍布,使青白江区背负“污染重灾区”之名。
2006年,青白江区气度非凡地否定旧我,向“污染”宣战,启动生态区建设。当“生态”、“宜居”这些字眼,与老工业城市联系在一起,人们的眼光充满狐疑,乃至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高度决定视野。青白江区立志转型的背后,是其对发展观念的深刻认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只能稀释百姓的幸福指数,侵蚀未来的谋略空间。
改变小发展、大牺牲的局面,青白江反弹琵琶,从逆向思维寻找道路。“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在青白江战略中,“生态”位居首位,是“一号工程”。青白江重构了人们对“生态”的一般认识。
放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大背景中,“生态立区”,就是建立自然生态链、经济生态链、社会生态链的和谐统一。既有以“蓝天、碧水、绿地、宁静”为特征的生态环境建设,又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建设,还有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为特征的生态文化建设。
这是一场理念的彻底革新,是一场“对青白江老百姓子孙后代和历史负责”的生态环保大战役。“循环经济建设工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进工程”、“蓝天净化工程”、“绿色消费促进工程”、“生态人居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相继在全区378平方公里版图上全面启动。
历史的转轨,需要制度作为支撑。青白江区祭出“四项机制”。在领导机制上,强调“联创”。2008年,成立区委书记任指挥长,区长、重点企业负责人和相关区级领导任副指挥长的生态区联创指挥部。在长效机制上,追求齐抓共管。36个区级部门、11个乡镇(街道),无一置身事外。
在投入机制上,发挥政府、市场的多元作用。中央、省、市环保、生态区建设专项资金、区级财政投入、社会资金、企业治污资金……近三年来,投入的资金总量达30多亿元,有效解决了资金瓶颈的制约。在考核机制上,奖惩逗硬,对环保工作不合格或发生重大环保事故的责任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晋级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区干部抓环境保护、抓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大结合 生态细胞遍布城乡产业
青白江区对“生态”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其所掀起的浪潮,将席卷每一个城乡细胞、每一个产业形态、每一种生活方式。
大作为需要大智慧。青白江区认为,生态区创建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城乡规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结合起来。
遵循新城区控制性详规,按照城市功能形态集中要求,青白江区加快北部生态屏障、龙泉山脉植被恢复、湿地公园、城市生态绿廊等城市“绿肺”工程建设,抓好建成区城市风貌改造和绿化景点、交通道路、雨污管网等配套设施的改扩建。近3年建设城市道路99公里,污水管网171公里,城区植树30余万株,龙泉山脉植树2.3万亩。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生态区建设注入动力。全区累计投入资金30.9亿元,成功对8个场镇进行整体改造,对未进入主城区污水管网的其他7个乡镇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设置垃圾房(箱)846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5座,农村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2%以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达到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的目标。全区11个乡镇,4个已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通过创建验收。
青白江生态立区,源于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十一五”之初,青白江确定的目标是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COD排放削减2400吨,二氧化硫削减4500吨。其路径则在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壮大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企业间循环,是青白江循环经济的重头戏。从2010年开始,川化的废氨水提供给攀成钢作为烧结烟气脱硫的基础原料,同时其副产物生产硫酸铵化肥,实现了污染减排和变废为宝的“双赢”。目前,青白江区有4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工业生态园区,2家大企业被列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工业集中发展区被列为国家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今年还是青白江区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服务业,青白江的“低碳”视野,覆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已完成总投资达7亿元的低碳项目13个,总投资达64亿元的31个低碳项目,青白江区的节能降耗将由此迈上新台阶。
蝶变新生 青白江冲刺“国家队”
四年努力,青白江区交出一份令人侧目的答卷。
这里的城市,掩映在森林之中。2010年底,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6.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33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5.0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5年的70.7%增加到2010年的90.4%。
这里的产业,流淌着生态的血液。2008、2009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之列。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6亿元,是2005年的2.37倍。调整产业结构,催生了物流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崛起。四川省重点项目——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于去年5月投入运营,占地3000亩的大型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建设业已启动。
这里的群众,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生态区创建,提高了全区城乡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画面。截至目前,全区已命名的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村63个,省级工业生态园区5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4个,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6个,市级生态家园287个。
青白江摘去污染的帽子,令当地百姓感到鼓舞与自豪。戴上生态之冠,改善的不仅是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随着樱花文化节、自行车冠军赛、金秋菊花节、生态人居节等的举办,青白江累计接待游客58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64亿元,拉动社会消费达近10亿元。
五年前,这里还是老工业城市,五年的一次转身,让这里化身国际一流的樱花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内顶尖的山野运动休闲基地和成都环城游憩带上最具影响力的乡村田园生态旅游胜地。
在青白江人眼中,“生态立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荣获省级生态区后,青白江再接再厉,正向创建国家级生态区进行着最后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