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根治城市病
2011-03-04
发展和民生,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和社会公众的期待。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众多问题中,城市建设与发展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之一。随着全国“两会”召开,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把脉。城市,是体现发展和民生的重要载体与缩影,解决好城市问题,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将是极大的推动。
把城市当成一台巨大的经济工具,是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要把城市从单纯的经济属性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赋予和还原城市对于人生活的作用和意义,这需要理念的正本清源。
房地产化,是代表委员们诊断的目前城市化弊病之一。而这一现象的症结,正是对城市属性的误读。把经济作为城市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属性,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创立都市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大师埃兹拉·帕克强调:“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人性的产物。”城市因人而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一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从根本上说,并不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取决于它的便利程度、舒适程度等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的指标。经济发展固然能为营造一座优美的城市打下物质基础,但绝无法涵盖城市的本质内涵,更不是城市的核心价值。人,才是城市的根本,城市建设与发展最终是要为人服务,提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幸福指数,而这样的幸福指数,不仅来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享受,更来源于环境质量、文化陶冶和精神愉悦。
由此可见,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把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准。
反观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经济增长成为主导理念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国家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大背景下,许多城市都转向了“土地经济”。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黄海分析的,“一些地方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卖地、盖楼,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高地价又推高了房价,导致城市商务成本上升,削弱了城市竞争力,这是对城市化潜力的一种透支。”在对城市经济属性的片面强调下,一些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环境污染严重、公共服务缺乏、文化内涵苍白,导致失去环境滋润和精神涵养的人们在高成本的生活压力和钢筋水泥丛林的空间压迫下精神压抑、心态浮躁。
城市发展理念的偏差,带来了社会公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使我国的许多城市问题迭出,百病丛生。
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资源环境禀赋和承载能力为基础,科学定位和设计,建设完善的城市系统。这需要规划的科学引导。
雷同化,是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指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又一痼疾。全国政协委员黄海、迟福林等指出,推进城市化要形成合理思路,因地制宜,保留城市的传统和特色。
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有三五十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中央商务区(CBD),有10多个城市瞄准建设国际或地区性金融中心。缺乏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城市定位,使城市规划千篇一律,难免挂一漏万、以偏盖全。
西班牙先锋报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结构性弊病。这一结构性弊病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雷同化。雷同化缘于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定位的简单偏狭,使城市规划目标单一,惟经济马首是瞻。城市的规模、布局及资源环境等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配置失去协调和平衡,导致城市环境资源匮乏、环境质量恶化,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成本增高。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理念非常落后,考虑的只是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没有想到城市作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的重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地方决策者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积聚,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不顾当地资源环境禀赋、特色和环境容量的城市定位和规划,将使资源环境等各种生产要素无法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并进一步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城市公共空间被不断压缩,良好的生态环境被钢筋水泥建筑蚕食,而资源环境的日益匮乏和严重破坏又将成为一根导火索,最终引发城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必须从规划的源头入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对城市规划进行深入反思和全面校正。欧洲的规划思维虽然同样着眼于城市资源配置、空间科学布局,但更强调从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出行及交往的方式规律等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城市规划更充分表现的是社会科学属性。只有统筹考虑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作用和意义,并进行合理设计和科学安排,才能使城市的综合功能和整体作用得到保持和彰显,进而使城市在经济上充满活力,在人性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环境条件既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现代城市素质的根本。建设生态城市应成为国家意志。
浅层化是令全国人大代表蔡昉等担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而导致浅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城市化进程中总体目标的单一化和肤浅化。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的脱节,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割裂,使城市很难沿着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轨道前行。
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已作为主要矛盾凸显出来,要根除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种种弊端,必须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建设生态城市,应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
对此,专家已做出了深刻分析。城市化加速发展已带来了环境危害,而生态环境恶化也对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负作用:环境质量下降使居民迁徙,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提高居民生活成本,影响居民健康;降低城市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资本的安家落户,从而影响城市化的质量;导致城市空间缺乏紧凑,浪费土地和环境资源。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持续的高负荷压力,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一些地区方兴未艾,给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了科学的思路和崭新的视角。城市的建设,必须充分依据历史积累及资源环境禀赋,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要使资源环境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得到合理分配和永续利用,确保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都能公平合理地享受到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对于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的话一语中的:城市建设要环保至上。要充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着眼于资源环境人口的承载力来确定城市发展规划。在一定的技术、管理和配置水平下,一个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土地、水、生态多样性等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城市的发展只有不超过其承载力才是可持续的。
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使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城市的功能培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人为最高准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完美融合为基本标准的集成系统。生态城市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高度融合的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能满足人的需要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要求;产业、居住、文化等不同功能区布局合理,资源环境等得到集约化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消耗和成本。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但只有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保护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城市健康的自然肌体,才能使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们实现全面发展,得到真正的享受。
城市发展必须兼顾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应统筹考虑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定位。一座干净、温和、节约、方便和美丽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这,正是我们未来城市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