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将生态处理
2011-03-04 来源:北纬网
2月1日,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现场会在芦山县召开,要求进一步推广和展示芦山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将成绩转化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学习。
2月16日,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培训会在芦山县召开,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2月25日,市委副书记、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伊林,副市长、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主任蒲忠率全市各县(区)党委、政府分管负责人和各重点乡镇近150名代表来到芦山县,学习交流芦山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验。
现场直击:垃圾回收池很生态
“暖色调的瓷砖围砌成的垃圾回收池不仅有鲜明的‘可回收’‘不可回收’标志,而且在周围还种植了鲜花,既点缀和美化了环境,又很生态。”一走进芦山县飞仙关镇新庄村,实用大方的生态垃圾池就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的目光。
在村里,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农家风情,以及焕然一新的新农村风貌。
“如何保障日常的清洁?”“如何提高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深化治理效果?”……一路上,参会代表不断提出各类问题。
“所有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保洁员全部经过专门培训,在清运垃圾的同时,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同时,村里按照就近原则,在5户以上,10户以下的人群聚集区建立一个垃圾定点收集池,以组为单位设置分类池,既减少了垃圾二次转运量,又使部分垃圾变为有机肥料。”芦山县治理办负责人说。
类似的方法在继续推广和优化。芦山县按照“源头处理、多元处置、提升素质、着远长效”的工作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推广了“户组分类、乡村收集、部门参与、集中处理”的运行模式,在全县国(省)干道、“四化”达标乡镇(村)、“五十百千示范工作村”及人口稠密区先行开展农村垃圾生态回收处理试点,以点带面,引导推动,逐步覆盖,基本建立起系统的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回收处理体系。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成效与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可是好事,我们举双手赞成,垃圾分类生态化处理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垃圾分类处理后的有机肥还成了农田中最好的生态肥料。”面对代表的询问,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村民王林富说。
代表感言:深受启发确有差距
近150名参会代表对芦山县并不陌生,在对各个示范村的参观中,代表们也以专业的眼光审视着今日芦山之美。
在国道318线,芦山县突出汉风羌情,结合茶马古道打造和红心猕猴桃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确立了以立面、廊房、阙和城墙为塑造重点,尽显汉代文物之乡的民族生态文化走廊的特色。
在省道210线,根据沿线房屋木结构的不同特点,芦山县对屋面、墙面、地平面,就地取材进行风貌立体塑造。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彩绘、错落有致的栅栏、别致的花台、靓丽的民居,处处呈现出“路在林中建,人在景中游”的画卷,使芦山的南北轴线成为了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
一路行来,芦山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让每一位参会代表心悦诚服。“芦山县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精心打造的思路让人很受启发,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差距。”雨城区北郊乡党委书记江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