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之道
2011-03-01

 
  今日共12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1  第19940期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2008年02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四川日报 > 城事·自然(10版)

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之道

   在诸多民间环保组织中,“绿色江河”的运行已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范本,能够以己之力,为政府决策带来影响。与此同时,它的存活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民间环保组织生存的窘困———
  ■本报记者孙琪梁现瑞成都红牌楼双楠府邸小区,“绿色江河”的办公室隐身在此。
  三室两厅的房子里,最多的是两样东西:奖杯与书。从“地球奖”到“中华环境奖”,再到“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十几个奖杯一字排开。阳光撒进屋里,在奖杯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杨欣正伏案忙碌,办公桌上放着最新完成的“2007青藏铁路长江源区垃圾状况调查报告”,他正对这个调查项目的数据进行最后确定。这份报告,下月底将呈送青海省有关方面,“旨在促使当地政府加强对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保护。”谈到环保项目,杨欣很自信,可一说到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行,这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便一脸凝重。
  一个项目,要“耗”5年时间
  成立于1995年的“绿色江河”,是西部第一支环保NGO(非政府组织),目前共有300多名志愿者,分布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绿色江河”先后完成了对青藏铁路沿线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长江源冰川退化监测等十多个研究的项目。其中,给铁道部门在藏羚羊的主要迁徙路线上为其开设迁徙通道、哪些地方不能设置营地、什么时段不能施工以便为藏羚羊让道等建议,都被采纳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评价,“绿色江河”是中国第一个对国家决策产生影响的民间环保组织。
  “常有学生环保社团和其他民间团体找到我。问我怎么才能打响组织的品牌。”杨欣说,他回答得很简单:专注。“专注一个项目,有可能需要耗时1年,2年,甚至是5年时间。”
  “青藏铁路长江源区垃圾状况调查”项目最早是在2003年确立。在“绿色江河”的组织下,志愿者们历时5年,对长江源头地区垃圾污染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5年后,这份2万多字的报告终于完成。该报告建立在志愿者先后139次深入青藏高原调查,取得的数据在1400多组以上。
  “耗”的过程中,很多细节杨欣记忆犹新:有一次,在青藏线上的沱沱河镇,每发现一处垃圾堆,志愿者们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拍照、录像。当地牧民觉得奇怪,“这群年轻人咋喜欢踩在烂渣渣堆上?”而当时,空气中散发的恶臭,连牧羊犬都躲得远远的。
  出书筹资,“找钱”维持运转
  尽管获得了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可钱依然是“绿色江河”正常运行的大问题。在资金的筹集上,“绿色江河”多年来,一直尝试开辟一个更合理的运行模式。
  “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推广策略。这样才不会使整个运行陷入被动。”杨欣透露,这些年来,除了各种国内外获得的奖项奖金外,卖书的收入成了资金的主要来源。“我们要自己造血,不能让钱的问题,把自己憋死!”
  杨欣的办公室里,堆了上百套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长江》图册。上、中、下三册图书,装帧精美,涵盖了长江源地区的风景与人文地貌。这套书中的1000多幅图片,是杨欣和志愿者们长年来关注长江源,用镜头记录下的心血之作。当然,它也是目前维系“绿色江河”运行的重要支撑。
  “你捐助我们1000元钱,我们就送你一套画册。”杨欣说,几年来,通过联系企业,他们卖出了几千册自己制作的图书,这些钱占到“绿色江河”经济来源的50%。就在前不久,上海一家传媒公司向“绿色江河”捐助了10万元,他们把《中国长江》作为一场慈善晚会上的礼物,赠送给到场的明星。
  做项目,有时必须“取悦”客户
  在杨欣看来,环保NGO应该借鉴一些成熟的市场操作方法,譬如选择最容易被“客户”接受的方式,“说直接点,就是取悦他们。”杨欣口中的“客户”主要是指提供赞助的企业。“绿色江河”在设计青藏铁路宣传品或旅游手册时,为了让手册看上去不那么生硬,他们把其中80%的内容用于介绍青藏铁路沿线的景点、景区及当地的人文风情等,另20%的内容才用于宣传环保。找到企业出资赞助印刷手册,漂亮的手册让他们也很喜欢。但杨欣也强调,在“取悦”的同时,要坚持自己。
  能像杨欣他们那样制作产品走向市场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环保组织和环保协会在资金上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
  “可能有90%的环保NGO,都运行困难。”四川大学环境科学教授艾南山,也是成都河流研究会会长,他告诉记者,近一年多来,成都河流研究会一直在从事郫县安德安龙村生态示范村项目,但当时因为没有赞助资金,差点搁浅。
  和政府合作,推动解决环境问题
  与政府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决定着民间环保组织的未来。“不要‘硬碰硬’,不要对峙。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政府解决好环境问题。”杨欣说,以青藏铁路长江源区垃圾状况调查为例,“绿色江河”在调查的同时,找到青藏铁路公司,说服他们给出运载一车皮垃圾的成本,建议当地政府与青藏铁路公司达成合作,由当地政府将垃圾收集打包,再用火车将垃圾清运出去。
  “我们帮政府找到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就没有理由不去实施。”长期以来,“绿色江河”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逼”政府加快污染治理的脚步。
  (图片由绿色江河提供)

 

 

 
版次导航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栏目导航
要    要闻·专刊
综合新闻 国际国内
新闻聚焦 经济新闻
社会·文体 广   
天府周末 城事·自然
新发现·影视城 摄   


四川日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报电子版由 四川在线 制作和维护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