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将在孤独中灭绝?(图)
2006-04-17
滇金丝猴将在孤独中灭绝?(图)

  这是昆明动物园里的一只滇金丝猴,它长着和人一样的红唇,模样乖巧可爱。记者王俊星摄

  去年6月,中国15年来首次公布大熊猫现存数量超过1750只。

  今年4月,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滇金丝猴专家龙勇诚教授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滇金丝猴现存15群约1700只,其中原来3个有记录的猴群已神秘消失。

  国宝大熊猫现存1750只,滇金丝猴现存1700只。云南人耳熟能详的吉祥物“灵灵”难道就要消失?

  生物环保专家说,滇金丝猴的濒危程度超过了“国宝”——大熊猫。

  昨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教授、云南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王应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现存的滇金丝猴种群几乎都处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中,各自然种群之间已很难进行交流,这种状况所造成的近亲繁殖对滇金丝猴的生存不利。人工繁殖再放归自然,也许是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最后不得不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困难重重!

  现状:总体数量下降三成

  “动物所对滇金丝猴的调查研究有30多年的历史了,参与其中的专家可以说是前仆后继。”谈到首次发现滇金丝猴的经历,王应祥仍记忆犹新。他向记者娓娓述说了关于滇金丝猴的前世今生。

  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滇西北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的崇山峻岭中,有人就看到过一种拖着长尾巴的黑猴子,俗称“雪猴”。1871年,在四川的一个法国传教士听到这个传闻便作了报道,后来另一名法国人专程到德钦猎到了7只滇金丝猴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后,法国学者将滇金丝猴作为一个新种确定下来。由于滇金丝猴分布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寒冷地带,近百年来无人再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以至销声匿迹,甚至有人怀疑这一物种可能已经灭绝。

  1960—1961年,中科院组织了中国西部南水北调综合考察,动物所的一名教授在德钦阿东河毛皮收购站发现了8张大小不等的猴皮,那正是自1897年定名以来被认为可能已灭绝的滇金丝猴的皮。1979年10月至12月,动物所派出专家组进入德钦阿东河进行滇金丝猴和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分布的专项调查,王应祥教授也在其中。这次调查采集到了滇金丝猴标本,证实了滇金丝猴这一物种并未灭绝。动物所的专家们对滇金丝猴的生态习性作了初步观察,对同域分布的小型哺乳类作了垂直分布研究。1980年—1982年,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组织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综合考察,动物所的李致祥、王应祥等专家分两批进入这一保护区考察,并利用1979年采集的滇金丝猴标本对金丝猴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资料。随后,包括龙勇诚在内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批次地前往德钦开展了滇金丝猴的野外生态调查研究。

  关于滇金丝猴的数量,龙勇诚1996年报道为13—14群1000—1500只;丁伟2003年发现南部的4群约600只,所以有人认为滇金丝猴的数量应为1500—2000只。龙勇诚日前在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上最新发布滇金丝猴为15群约1700只,其中原来有记录的3群已经不见,是否迁移别处或灭绝还需进一步调查核实。如果不计新发现的南部4群,滇金丝猴原种群的总体数量下降了32%。

  分布:云南是最大栖息地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世界著名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是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只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的云岭山脉,北到西藏芒康,南到云南云龙天池,分布区面积不足2万平方公里,而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这一狭长分布区的中心地带。云南是滇金丝猴资源数量最丰富的省,除最北部的小昌都和米拉两群约200只分布于西藏芒康外,其余都分布在云南。其中大部分栖息在保护区内,约1000只左右,约占总资源量的76.9%,分南北两片,北部德钦有4群,南部维西也有4群,可见,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在滇金丝猴的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滇金丝猴喜欢结群,每群大小可由10余只到100余只,甚至有200余只的大群,通常是20—60只,大群中常分成一些小家族群聚在一起活动,它们的活动范围约为20—50平方公里。

  危机:相对孤立可能导致灭绝

  在现存的滇金丝猴群中,生活在保护区范围内的7群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但保护区边缘和保护区之外的其他猴群仅受到口号式的保护。在这些地区,捕猎活动和森林砍伐活动仍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采矿、建电站、修路,人口剧增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滇金丝猴的生存。

  王应祥教授说,由于栖息地原始植被的片段化严重,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包括保护区内的种群几乎都处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中,各自然种群之间已很难进行基因交流。这种状况所造成的近亲繁殖已使得各自然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过度频繁的偷猎使得滇金丝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上人为的经济活动使其栖息地大量被破坏,在许多地方,已经形成猴群不可逾越的地带。这种状态若任其持续下去势必造成种群生长力的衰退,最终导致灭绝也是可能的。

  设想:建立遗传基因交流桥梁

  王应祥教授建议:选择适当地段建立森林走廊带,使种群间能在地域上相互沟通,以利于种群间的个体交换和基因交流。另外,目前所有笼养下的滇金丝猴共22只,其中昆明动物所13只,其余分散在昆明动物园和北京动物园,它们均来自于同一个自然群。因此很有必要有选择地从地理隔离较远的不同自然群中捕获一些个体进行人工繁殖,即人工为该物种建立一个遗传基因交流的桥梁,扩大种群后再使其回归自然。当然,这一理想的实现是困难的,因为笼养下的个体回归自然首先得面临这样的问题:饲养个体在野外能否成活,其生存力和繁殖力如何?自然种群是否接纳它们?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花很大的力气,但也许这是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最后不得不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

  王应祥教授说,未来10多年内,如果森林保护得好,滇金丝猴栖息地不再缩小,那么其种群数量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