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环境未达标 高投入高污染盛行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邹首民说,首先,“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未达到预期目标。造纸工业是排放COD的重点行业,草浆造纸是污染水环境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纸及纸制品需求强劲,产量从2000年的2487万吨提高到2003年的4849万吨,2005年预计会超过 5000 万吨。
其次,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不理想。截至2005年底,2130项治污工程,完成1378项,仅占总数的65%。完成投资864亿元,占总投资的53%。由于工程项目的进展不理想,造成仅有60%的水质监测考核断面达标,重点流域中仅有淮河流域完成COD削减目标,其余大多差距较大。
此外,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难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尽管近几年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加速,污水处理能力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资金的相对短缺,目前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速度滞后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城市生活污水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速度大大滞后于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导致生活污水收集率不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缓慢,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化学需氧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污水处理收费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有效运转。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说,25年来,中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济计划指标年年超额完成,但环保指标年年完不成,原因就在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仍在继续。
片面追求GDP是环境污染重要原因
据人民网报道,环保“十五”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很理想。在“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指标中,未完成目标控制要求的主要指标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两项指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反弹。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结果?
邹首民说,科学发展观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账较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环保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邹首民称,首先是科学发展观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在以GDP为中心的干部考核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甚至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忽视了环境保护是政府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责。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二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账较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十五”期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自2002年末开始,高能耗、高物耗的火电、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出现过热发展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但污染治理进程相对缓慢。同时,许多老企业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管理不善,污染防治设施存在问题,容易导致污染事故。
三是环保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十分薄弱。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在“十五”期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法规制定和修订的进程缓慢,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环境守法意识较差,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
环境污染严重 六大顽疾影响百姓生活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虽然在过去5年,有71%的公众认为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但是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有六大"顽疾"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质量。
一是部分城市污染仍然很重。二是部分地区酸雨强度加大。三是地表水中度污染。四是东海赤潮频发。五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六是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失控。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