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高挂“挖鸡眼”招牌令人尴尬
2006-04-12



 

 

 

 

 

 

 

名人故居承载著名人的历史和声誉,往往具有令人景仰的人文魅力,在城市建设中认真加以保护,无疑很有必要。但是不同名人的故居,怎样保护的效果会更好,这似乎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近日重游常州,道路宽敞,高楼迭起,尽显现代城市的气派。只是来到很有名的青果巷,却见马路一边是一排高层新建筑,而另一边则是破旧不堪的矮平房,两者反差之大,形成一道极不协调的街景。当地朋友告诉我,青果巷周围有多家名人故居,多年来住着许多住户。若要置换、重修,所需大笔资金没有着落;而开发商又因名人故居要保护,都回避在这里开发,使得这些名人故居面临重建与拆迁两难的局面。随后我走进门口刻有盛宣怀故居李伯元故居石牌的旧屋,只见里面住着好多户住家,其破败之景象,不禁令人联想到了贫民窟。身临故居却难觅名人当年生活的踪迹,一腔对名人的种种遐想,顿时荡然无存。走出门来回眸那块故居石牌,我不禁闪过一个疑问:在门口挂上一个名人故居牌子,这就是保护了吗?

  

    盛宣怀是清末洋务派大人物,有中国近代第一商父之美誉,还是我国第一位大学校长。而李伯元,原名李宝嘉,是清末著名小说《官场现形记》的作者,他还创作了《活地狱》、《庚子国变》、《繁华梦》等多部讽刺挖苦时弊的小说,是当时写谴责小说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从这两位名人的历史成就来看,他们的故居若能得到整修与充实,并把保护名人故居与改造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其结果很可能成为当地一处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可是现在,李伯元故居门前却挂起了挖鸡眼的招牌(见图),名人故居陷入如此困境,令人难免扼腕叹息。

   

    我并不主张一切都要复古,对待名人故居也应该具体分析。我认为,对那些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影响很大、故居的建筑又有一定特色的名人故居,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自然应该尽最大努力加以保护和整修。至于有的故居,倘若文化积淀相对少一点,建筑并无特色,并已破败不堪,那幺,保护的方法是否可以因地制宜、多几种选择呢?原地复旧是保护,有时异地置换也是另一种保护。就在常州,对于洪深、阿甲、吴祖光等戏剧界名人,市里并没有把各人的故居都保留,而是异地建一所戏剧陈列馆,把他们还有周璇等常州籍戏剧界名人集中在一起,展示他们的生平及艺术成就,既达到宣传名人、为本地增光的目的,又缓解了名人故居保与拆的矛盾,还形成一个很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展馆。这样处理,似不失为处理名人故居中的一种选择。

  总之,保护名人故居,这是文化的传承,是后人的责任,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希望人们多一点智慧,让名人故居,妥善保护,各得其所,可别像李伯元故居那样,挂了保护之牌,却未得保护之实,还拖了市政建设的后腿。但愿李伯元能早日不与挖鸡眼者为邻

                                                                                          【来源:文汇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