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然,就是关注自己
2010-12-27
连年植树造林,给我国森林资源带来多大的变化?国家林业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43%,净增森林面积1370.3公顷。从整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喜忧参半,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公顷,蓄积量10.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介绍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从1994年开始,19 98年结束。这期间,全国森林面积年均增长273.4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长 205万公顷,占年均净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长量45752.5万立方米,消耗量37075.2万立方米。这表明,我国林业工作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持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和林木蓄积量继续大于消耗量的良好发展势头。 

  马福指出,这次清查结果也表明整个林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低,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伐资源减少。三是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占用现象依然严重,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这期间,林木年均净消耗量达37075.2万立方米,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万立方米,年均超限额8679.4万立方米。 

  据介绍,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1997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3.9%,人均有林地面积仅1.7亩,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后。根据国外对森林资源综合效益的研究,如果从兼顾森林的环境效益和木材供应的角度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拥有森林面积5亩,被认为是木材自给自足的一条最低界线。按此标准推算,我国需要将森林面积扩大到65亿亩以上,即全国森林覆盖率应达到45%以上,而且还必须搞好抚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长。
    我国农村由于能源短缺,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绝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秆,致使薪炭林资源需求过大,对用材林和其他林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每年消耗于薪柴的数量约占森林总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国目前薪炭林资源只能供应所需薪材总量的75%,其余的25%实际上是靠乱砍滥伐、破坏用材料资源取得的。中国薪柴采伐已超过合理采樵量的30%。过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起区域性气候、环境恶化;大量秸秆被燃用而无法还田,使得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生物质能量作为燃料过度消耗,引起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农村能源建设及能源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喜忧参半

  连年植树造林,给我国森林资源带来多大的变化?国家林业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43%,净增森林面积1370.3公顷。从整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喜忧参半,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公顷,蓄积量10.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介绍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从1994年开始,19 98年结束。这期间,全国森林面积年均增长273.4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长 205万公顷,占年均净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长量45752.5万立方米,消耗量37075.2万立方米。这表明,我国林业工作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持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和林木蓄积量继续大于消耗量的良好发展势头。

  马福指出,这次清查结果也表明整个林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低,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伐资源减少。三是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占用现象依然严重,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这期间,林木年均净消耗量达37075.2万立方米,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万立方米,年均超限额8679.4万立方米。

  据介绍,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参考资

 

本报北京6月13日讯记者新宇报道:连年植树造林,给我国森林资源带来多大的变化?国家林业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43%,净增森林面积1370.3公顷。从整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喜忧参半,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公顷,蓄积量10.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介绍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从1994年开始,19 98年结束。这期间,全国森林面积年均增长273.4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长 205万公顷,占年均净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长量45752.5万立方米,消耗量37075.2万立方米。这表明,我国林业工作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持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和林木蓄积量继续大于消耗量的良好发展势头。 

  马福指出,这次清查结果也表明整个林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低,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伐资源减少。三是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占用现象依然严重,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这期间,林木年均净消耗量达37075.2万立方米,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万立方米,年均超限额8679.4万立方米。 

  据介绍,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起来,其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得多。日本科学家在70年代曾对其国内森林生态价值进行过一次测算,其结果让人惊诧不已,因为每年的总价值高达1200万亿日元。国内也曾有人做过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体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频繁的自然灾害一直在不停地给人们敲响着警钟。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受灾范围遍及全国29个省(区、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而建国以来至1997年累计一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588亿元)。根据专家们的分析,水灾的根本原因是森林采伐和植被减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洞庭湖的变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缩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围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据测算,每年冲入洞庭泥沙平均达1.29亿m3,而输出量不足0.33亿m3,平均有近1亿m3泥沙沉积湖底。自1951年以来,洞庭湖已淤积了40多亿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风采已荡然无存。

随着对森林资源生态作用认识的加深,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已逐渐得到确认。在1998年水灾期间,国务院就发出了“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紧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将“山川秀美”列为两大主要目标之一。总之,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而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其它行业都不能替代的。

        从生态环境建设看林业的工作重点

由于林业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便成为林业的首要工作。针对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特点,今后一个时期内林业工作的重点是:

(1)分类经营,分区突破。对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一定要分类经营,并加快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于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且各具特点,因此就全国而言,必须分区突出重点,不搞“一刀切”。

(2)保护和发展并重。一方面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尤其是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和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为核心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提高单位产量。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增加对木材等林产品的有效供给。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盖率逐步而稳定地提高,重点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强对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证迹地及时更新;其次是加强对低产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对已开垦的陡坡地必须按计划逐步退耕还林。这一方面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林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达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增长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摘自《华东森林经理》2001.2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