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的北京
2006-04-10
很早以前就想说说北京里的书店,生长在这个城市的年头也不少了,感觉什么东西都好像有些虚实难辨,只有北京里的书店让我感到难忘、亲切。不过要让我说遍北京所有的书店又有些为难,毕竟才疏学浅,实非易事。但我到是可以把在书店里感受到的北京呈现给大家,这里虽然只是北京的一角,确是最真实、最质朴、最人文的一角。

就如同一位摄影师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手中的相机他将怎样创作一样,没有了书记,我也就好像失去了生活的根源。早先的时候听过一位老教师说过:北京,论穿衣比不了上海,论吃喝比不上广州,但是北京有一点是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那就是浓郁的"文化氛围",随便你走进哪个书店,捧起一本书便读,谁也不会说你些什么。的确,北京的餐馆和服装店是多,但这都无法遮掩住这座城市古朴的人文风尚和学术氛围,这些应该是经济那条腿比较长的南方城市所比不上的。因此我以为外地人来北京,不必过急去餐馆,更用不着想着先去服装店,自然应该先去几家颇有名气的书店转转,不然可以说是白到了一次北京。

还记得在6岁左右的孩提时代,笔者家住宣武区的白纸坊,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长辈带到了位于牛街法源寺北端,那里是回族民居的地方,清楚的记得有两个大大的绿色半圆形屋顶错落在书店附近,而且它也临近菜市口大街,书店名字早已忘记,但里面规模着实不小,它也成为了儿时印象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店。我看的第一本书,大约是500多页的《说岳全传》就是在那里购买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想想那时候一个6岁的小孩子能够有毅力读完这老厚的书,也不算件简单的事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里的书分类清晰、价格公道,而且还有一位出版社的老工作员要拉我学习中国的诗词文化,并且整个书店格局虽有些凌乱,但文化氛围还是不错的,至今想起来都让我有着很美好的回味。我经常从白纸坊的家里徒步走到临近菜市口的书店而不会坐车,六岁的时候就做出那样的"傻事",看来我与书籍的缘分也是那时结下的。可惜的是认识那里两年多后,我就再也无法去那里看书了,因为那里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转营为洗浴中心,由原先的读者门可罗雀,到转营后的客源接踵而致,这也可以说明当时北京文化市场的一种状态吧,而现在经过那里,洗浴中心仍然火暴异常,我想这也可以说明现在北京文化市场的一种状态吧。

提起北京的书店,可能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就要数西单的图书大厦了,它坐落在西长安街路北,地处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可以说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大型书店,用句时髦的话说,应该是北京书店的旗舰店了。同时那里也总是人山人海,大厦里胀满了人,还没等你进门就能感到嘈杂的气息压得你有些喘不过来气。尤其如果你想在周末赶过去看看书,那你可"有幸"看到最为壮观的景象了,可以说是举步为艰吧,它很可能使你的选书计划更像是一次"马拉松"式的运动,空气里弥漫的是呛人的躁动。这样说西单图书大厦也许有失真实,但也不无道理,就像北京本地人游玩大都不会选择天安门、王府井;上海本地人不会去南京路一样,多少有些经验的人通常也不会去那里凑这个热闹,因为一来不会选到自己想要的书,二来通常那里的书都价格不菲,让人不易接受。况且那里什么样的人你都可以看到,再此不一一例举,总之甚至会让你片刻怀疑自己所处的是否是农贸市场或者客运站之类的地方,而忘记了这是书店。那里的北京不是"北京",但又与现在的北京最为相象,说它是个缩影绝对不夸张,一个小小的大厦,缩影出了大大的社会,各个阶层的读书人、非读书人汇聚于次,颇有人民大众同入书海的场面,或许说"同跳"书海更为恰切。因此,西单图书大厦里的北京,更是体现一个市井北京、平民北京、大众北京,在那里上演着一幕幕的人文浮世绘,总之那里是最真实的北京,喧闹、庞杂,而稍有俗气。

作为北京读书人颇为钟情的一家书店,三联书店似乎一直有着独到的经营定位和艺术氛围,这让那些以"小资"自居的白领人士和个性青年、莘莘学子都很乐意前去看书,从而形成了相当固定的读者群体,笔者也是这里的忠实读者,每到周末,如不去其一览群书,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三联书店位于北京的市中心美术馆大街内,北为宽街,南临王府井,是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但不同于其他的商业区,这里虽然热闹,但出奇的安静,似乎车水马龙的街道并没有破坏这条街整个的文化气氛,总有一种静谧而又祥和的感觉徜徉在阳光的照射下,从而让我觉得这应该算得上是北京城的一大风水宝地,而独特的艺术气息之所以压得住这繁华闹事的喧嚣,除了路口西端款款大方的美术馆外,历史悠久、风格自成一派的三联书店可谓"功不可没"。
三联书店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稍有些新闻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它和一个叫邹涛奋的爱国人士的一生是分不开的。而在抗日救国的当年,正是这些民主知识青年的爱国义举,流传出了种种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生活周刊"等"生活系列"更是在那时的神州大地上家喻户晓起来。三联就是原先"生活"、"读书"、"新知"三个书店的结合体,记得那时三联的老经理也是著名的学者范用,那是的三联就以深蕴的人文观念而在出版界独树一帜,也正是有了这厚实的历史积淀,才使得它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算上地下,三联书店共有三层,一层主要经营杂志、经管、人才、工具等现代人关注的书籍,许多新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除了《大众摄影》、《三联周刊》等大众群体阅读的杂志,以及被许多时尚人士青睐的《时尚》、《瑞丽》等高价杂志在这里可以随意阅览外,更有像湖南的《书屋》、上海的《书城》以及巴金主编的《收获》这样在外面不容易见到的学术杂志,而《艺术评论》、《读书》等学术期刊更满足了当今知识青年的学习需求。

地下一层主要的是文历书籍居多一些,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著作、人物传记和民俗文化、国外文学、历史著作,这里应有尽有,而且你要是长到那里看书,也不难会发现一些文化界的作家学者也到这里来阅览,看来文化名人们也喜爱清净优雅的环境。当然,这里也经常会有漂亮的女孩子来这里看书,淡雅的读书环境里,身旁总会碰到一位热爱文学的佳人,大可谓一件美事。而二层则主要偏重与美术和音乐的专业书籍了,由于专业性相当高,所以笔者去的次数不多,并且上面也设有咖啡屋,以备读者在里面休息。
整个三联书店的格局明朗匀称,设计温馨合理、独具匠心,再加上悠扬的轻音乐,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知识青年乐意汇此看书了。另外要说明的是,同北京其他书店类似的是,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但丝毫不会影响你读书的"热情",无论你是蹲着读、坐在地上读(只要不躺着读),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不会介意的,因此由于此书店不实行打折,因此来次看书者云云,而购书着寥寥,但也构成了其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不失为人生一大雅事。

就好像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一样,海淀区的海淀图书城的价格、品类也是北京书店里名列前茅的吸引人。海淀图书城简称"海图"(名字颇为气派),位于北四环南端,虽然设施、规格等硬件条件简陋,但各出版社都长年在此有营业摊位,而且折扣不小,价格诱人,书籍的品种还门类繁多、不胜枚举。况且这里的书籍大都是为正版,笔者第一次去那里,就以5元钱的单价将贾平凹的《浮躁》、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纪大学士的《阅微草堂笔记》揽入囊中,实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因为这里有许多外面难以买到的书,并且折扣颇低,北京的地坛书市一年难见几次,而这里实为读书人淘书的大好去处。另外学习书籍的广而全、价格廉也是其一大特色,无论你是中考、高考、自考,还是考研、MBA、硕士、博士,这里的学习辅导书一应俱全,堪比潘家园的旧货市场。

另外还有许多书店,有的读者群体大众化,如东单的王府井书店、海淀中关村图书大厦可谓久富盛名、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文化底蕴厚实且古董书籍价值连城、平安里大街的军事书店可谓专业有佳,而各大高校学府附近的特色书店也自成一派,因为笔者时间精力有限,并未一一造访或者去数不多,不甚了解,不敢在此造次,而以上的内容多为笔者自己感受,也有待读者朋友们亲自查核.

(来源:新浪论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