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东部地区用发展保护生态
2010年12月03日 来源:人民网
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内蒙古东部5盟市,是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
“用1%的土地发展工业和城市,从而使99%的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表示,内蒙古东部地区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把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让草原和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最终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目标。
依托发展 保护生态
“保护生态的核心在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双赢,不发展美丽也保不住。”这是内蒙古东部5盟市干部群众的共识。“美丽与发展双赢”,已经成为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呼伦贝尔市率先实施退耕、退牧、减少木材砍伐量、淘汰落后产能小企业等措施,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市委书记曹征海介绍,2006年至今,全市缩减耕地505万亩,减少牲畜145万头只,年森林采伐量由500多万立方米降到200万立方米,对210万亩沙地进行了综合治理,累计关停了469个落后产能企业。
在“天堂草原”陈巴尔虎草原,有一座3000余亩的工业园区。这个土地面积不足一户牧民平均草场1/3的工业园,创造了陈巴尔虎旗财政收入80%以上的效益。在工业园区内,各项目厂区累计栽种防风林木17040棵(株),恢复植被及种植草坪76.32万平方米,修建挡渣墙2000多米。陈巴尔虎旗,在3000亩的“点”上发展,在2790万亩的“面”上保护,以点带面,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翼齐飞”。
“在锡林郭勒盟,发展工业和保护环境并不矛盾,发展工业是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锡林郭勒盟委书记荣天厚说。按照“开发一小点,保护一大片”的思路,锡林郭勒盟着力做大做强能源、化工、金属矿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材5大优势特色产业。
在工业经济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也得以有效保护和恢复,10年间,锡林郭勒盟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投资44.4亿元,完成治理建设任务面积2508.13万亩。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减少43.1%。
点上开发 绿色招商
内蒙古东部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水资源总量432.7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85%。全国5大露天煤矿中,3个处于蒙东地区。
开发一小点,并不意味着这个“点”就可以“放任自流”。水资源对内蒙古具有特殊意义,决不能抽地下水发展工业。
要落户锡林郭勒草原,企业须有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水措施。高门槛儿的设置,使锡林郭勒筛选出了一批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企业集团。而在开发资源的问题上,锡林郭勒盟更是慎之又慎——确立了“整装开发、综合利用、集中发展、环保节能”的原则。
“我们不是招商引资,是择商引资。”呼伦贝尔一位干部说,当地低价煤和丰富水资源吸引了大量外地资金,但是呼伦贝尔地区生态涵养的功能更为重要。
“各类建设项目不能满足于通过环保部门的评审,还要力争高于国家标准”,这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各盟市的努力方向。
在赤峰市,绿色招商、环保招商已成为招商引资的价值取向,他们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使招商引资的重心正由注重引进项目资金向寻找经济合作、实现共享共赢转变。
转移农民牧民 转变生产经营
面对生态恶化和经济落后的双重压力,一项被称为“两转双赢”的战略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实施。一“转”是把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的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到城镇,另一“转”是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双赢”即实现草原生态恢复和农牧民增收。
目前,东部盟市仍有近700万人生活在农村牧区,占全区的60%以上。如果人口不大量地转移出来,退耕退牧就无法实现,生态压力将进一步加重。
把农牧民真正转移出来,关键是要解决好他们的出路和生计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把农牧民转移到城镇,让他们融入现代文明,才能使当地实现长远的高质量的发展。
为使农牧民能够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地纷纷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技能培训、就业用工、住房社保、就医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农区牧区人口自主转移机制正在成型。“两转双赢”收到了“转人、减畜、增收、增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