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法律和政策层面,中央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节能“体系”
自去年底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便开始为“如何节能20%”这个课题奔忙。他对记者说,目前在中国的能源领域,很多专家都已经投身研究这一课题;政府部门则都在制定政策,以期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在“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众多指标中,引人注目者之一,便是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其间的道理显而易见:中国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都严重短缺,又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必须较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
在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告诉《财经》,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能源政策,以确保实现节能目标;包括《能源法》、《煤炭法》、《石油天然气管道法》、《电力法》等一系列能源相关的法律,均在制定之中。
这一切始于2005年底公布的“‘十一五’规划草案”。文件中提出,“要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中国遭遇了一系列能源紧缺的局势——从起自2002年的“电荒”、“煤荒”延续到2005年的“气荒”。能源短缺令中国的经济之弦始终处在紧张之中。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在“十五”期间,中国的钢铁、建材、化工、石化、有色等五个行业耗去的能源占工业能耗将近70%;工业能耗又占到总能耗的70%左右——仅上述五个行业,便大约吞噬了中国能耗的一半。
“能源的效率总体下降,是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紧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
针对“十一五”规划,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中央提出来要把能耗降低20%,同时又提出一个经济发展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实行一个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指标——如果达到了(降低)20%,就意味着能源消费总量不会超过26亿吨标准煤。”
据《财经》了解,中央政府除了加快研究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正在制定一系列节能“体系”,如“目标管理体系”、“价格体系”、“财税体系”、“能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在各个行业内,有关部门也正在制订更细化的行业标准。
目前已经完成初稿的能效考核指标体系,将从宏观、微观领域涵盖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其中宏观方面,从国家、省市等层次规定了节能指标,例如规定,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万元GDP的能耗将下降20%;在微观层面,例如确定了各种用能设备的能耗要求等。
就高耗能行业而言,控制总量将成为节能的重要手段。消息人士透露,在“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希望将生铁生产增幅定为3%左右,水泥少于4%,发电量增长速度仅5%左右——这低于此前业内的普遍预期。但是,这些政策能否得到严格的执行,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去年10月,国内5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北京联合宣布了当年四季度减产至少5%的目标。但至年末,这一目标并未能实现;相反,扩产却成为这一岁尾钢铁行业的主旋律之一;进入2006年,又有多家钢铁企业将“产能入千万吨”作为全年的目标。有关人士担心,在自身发展的驱动之下,政策的约束将再一次被软化。
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认为,欲解决中国能源领域的种种遭遇,仍有赖于“市场之手”。过去一年中国能源面临的这团“乱麻”,几乎皆可归结于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迟疑与停滞。
(来源:《财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