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留下了哪些遗产?
2010-11-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1867年,施特劳斯的经典——《蓝色多瑙河》在巴黎世博会上奏响。2010年,这首为全世界所熟知的圆舞曲终于来到了古老的东方,来到了中国上海。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全球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在过去的184天内争相亮相,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向世界敞开了心扉。上海世博会让人们看到了,多元文化在和谐交流中共同推动着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精彩的盛会。近6平方公里的世博园仿佛是一个地球村。一座座风格迥异、造型别致的建筑物毗邻而居,随风舞动的英国馆、枫叶造型的加拿大馆、形如丝路宝船的沙特馆等各具特色,尽情挥洒着人类智慧的奇思妙想。世界各国的文化瑰宝纷纷闪亮登场,中国的战国铜车马、希腊的雅典娜像、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的传世之作、丹麦的小美人鱼、塞舌尔的亚达伯拉象龟等世界稀世文化珍品,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平均每天100多场、总计两万多场次的文化演艺活动,荟萃了绚丽多姿的各国文化精髓,给人心旷神怡的精神享受。全球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莅临中国,在上海世博会系列论坛上发表真知灼见,探讨未来世界,碰撞出无数睿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启迪。上海世博会犹如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构成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美好画卷。”
上海世博会不仅荟萃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且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启迪了人们的心智。
弘扬绿色、环保、低碳的新理念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膨胀、可利用资源愈加紧缺的背景下,“绿色、环保、低碳”等新理念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思潮,是上海世博会留给我们的一大宝贵精神遗产。
上海世博园本身就是一个低碳的典范,园内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高达4.6兆瓦,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运用超过千辆,象征工业文明的165米高的大烟囱被改装为气象信号塔。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用最新低碳材料和节能技术建造的展馆比比皆是,馆内陈列的最新低碳技术和产品不计其数。上海案例馆展示了海藻空气净化,依靠植物调节小气候的未来家居和建筑。伦敦零碳馆内的零碳建筑更是给所有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汉堡案例馆内有一个可以预测2100年全球气候的“气象球”,据介绍,这个用以比较未来上海和汉堡气候发展趋势的“气象球”是全球首个区域气候模型球,它可以预测全球和地区的气候变化。法国阿尔萨斯案例馆外墙应用了水幕太阳能的最新技术,它可以为建筑物提供降温和供暖服务。
除了在这些场馆内看到的先进环保技术和理念,人们还在一些场馆内看到了未来城市可能面临的环境危机。在威尼斯案例馆介绍手册上,“海水泛滥威尼斯”就在警示人类,我们现在正经历危险的气候转变,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人类从来没有试过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危机,我们必须作出行动以避免灾难性的气候转变,否则地球所受的损害将无法补救。
所幸的是,同样在世博会,人们已经看到了各国和国际组织面对环境危机作出的行动。
作为国际民间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万科馆呼吁用一个人的力量实现尊重自然的可能,每个人应当拥有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瑞典馆告诉我们,它从环保的耻辱走到了荣耀;英国馆展示了象征希望和绿色的美丽植物种子。
这些场馆的设计理念让人们从直观上了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神内涵,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的是人,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人和自然环境。从世博会的展览、展示中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无尽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巨大代价。我们要建设一个绿色的城市运作体系,应当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着手,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世博会的环保内涵。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
为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舞台
世博会告诉我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各种优秀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
欧盟馆展示了著名的罗马条约——欧洲团结的先驱;土耳其馆展示了古代安纳托利亚悠久的历史,拥有古希腊——罗马、东正教、突厥等风格的多元文化;德国馆和日本馆则分别展示以当今先进科技成果为基础的生活物品,体现了科学的强大力量,引领人类生活方式及其质量的时代变迁。
场馆中展出的不仅有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而且有非洲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黑木雕,还有精美绝伦的加勒比海国家和太平洋岛国的手工制品。
除了丰富的展品外,世博园内每天都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文艺节目,原汁原味的非洲土风舞、华丽恢弘的法国宫廷舞、热情洋溢的阿根廷探戈、凝炼简洁的日本能剧、欢快浪漫的英格兰民族音乐、优美典雅的中国京剧。
无论是场馆本身,还是展品、文艺表演,这些都蕴涵有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理念,是一个民族凝固的文化。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这句流传在威尼斯的俗语,寓意跨文化沟通。在2010年的上海,这句俗语得到完美诠释。上海世博会不仅充分展示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广阔舞台。
本届世博会唯一的主题秀《城市之窗》就是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合作的结晶。主题秀导演来自西班牙,灯光设计源自加拿大,音乐设计师则来自美国百老汇剧场。
丹麦国宝“小美人鱼”雕像,自1913年落成以来,就成了安徒生美丽童话的化身,是丹麦民族和文化的象征。它第一次离开家,便长途跋涉8271公里,从哥本哈根港湾来到上海世博园,可谓开创了世界文化交流的一种新形式。在中国,“小美人鱼”雕像除了吸引大批“粉丝”驻足参观外,还获知了自己的属相——牛。中国艺术剪纸协会会长卢雪带着两名学生,专门创作了3幅“小美人鱼”剪纸作品并设计了小牛敲腰鼓的剪纸造型,庆祝“小美人鱼”的中国生日。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缩影,蕴涵着中国人独特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将安徒生的童话带入剪纸,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剪纸的表现内容,也向世界传递出来自中国的美、爱与创造力。
在挪威馆,每天傍晚都会上演融合了“北极光”景观、“神秘园”音乐以及中国民乐二胡元素的多媒体节目——“挪威之夜”。管弦组曲《大自然的赋予》的音乐,滑过“神秘园”小提琴演奏家菲奥努瓦拉·谢里以及中国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的弓弦,如流水清风般倾泻在挪威馆15棵高低错落的“大树”间,让人陶醉不已。
而在上海世博会托斯卡纳大区展上,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灿若群星的建筑、雕塑、绘画以及著名的比萨斜塔等名胜古迹,只不过是一部现代艺术风格影片里的“点缀”。在这部影片中,一些再生能源项目以独特的视觉效果成为“主角”,包括地热、风力、水力、太阳能等发电站。影片兼容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让人通过俯瞰的视角,体味到一种历史的传承与变革、城市与环境既融合又冲突的感觉。
上海世博会已经圆满落幕。184天,对于以千年计算的人类文明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然而人与人的相识、相知,多元文化之间的相遇,就在这一瞬间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