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生态理念孕育城市森林
2010-11-09

扬州:生态理念孕育城市森林

2010-11-8 来源: 扬州日报

  中国园林网11月8日消息:昨天下午,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生态学教授薛建辉应邀作客我市第11期“新知学堂”,精辟阐述“生态与森林城市建设”对扬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的推动作用。他观点鲜明地提出,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必须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才能真正达到人与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

  坚持生态发展理念

  自9月10日在扬签署《扬州市人民政府、南京林业大学关于扬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合作协议》以来,薛建辉就把精力投入到带领课题组对扬州生态环境、森林建设作全方位了解。他认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是“精致扬州”的一个体现,“幸福扬州”的一个基础,也是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一个品牌。

  “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维持什么样的环境和价值。”薛建辉自问自答:在城市区域,我们需要维持森林、树木与植被等绿地系统所产生的各种效益,包括环境质量、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市民身心健康、经济发展及社会财富等。他说,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导致无锡市发生饮用水危机,不仅给无锡,更给全国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课”。那就是,不要等到生态环境出了问题才去治理,而应该坚持一贯的生态发展理念,如此才是真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扬州创建森林城市,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他表示,扬州的“创森”和“创生态”正好契合了国家“十二五”期间对林业的新要求、新定位。创建时要进一步彰显扬州特色,形成精致化和精品化。

  森林与城市浑然一体

  薛建辉指出,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热潮方兴未艾,现代城市日益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承载压力。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战略需求;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建设森林城市,已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城市森林系统规划与布局,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城市管理中考虑更多的是行政区域管理,而忽视了生态功能区管理或生态边界的划分,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城市综合管理计划的制定,行道树与风景林地的科学管护方案,居民社区环境教育等都与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有关。因此,需要协调城市行政分区与生态功能分区的关系。行政区域的划分往往与生态功能分区没有直接关系, 导致生态功能区人为的分割与生态系统管理的整体性下降(如河流、湖泊及流域的管理)。

  薛建辉建议,在规划时要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城里城外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让森林形成浑然一体;粗细结合,城里精细化,城外就要有大树,给人旷野之感;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彰显特点,而不是到处一样。“规划大手笔,扬州就会形成一个大花园式、大森林式的城市。”

  经济生态互促共进

  “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扬州的“创森”必须站在新的时代高地,瞭望城市的未来,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创新的思维来规划和建设好富有“诗意栖居”的森林城市,以此实现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进。薛建辉建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理念上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路径选择上坚持走森林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在发展目标上坚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奋斗追求。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她的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宽的道路,而更多地体现在她的自然。扬州这座有近2500年历史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近年来的建设模式,已经体现出了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但还需进一步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达到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薛建辉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森林作为城市陆生植物群落中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不仅维系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绵延传承。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增加林地面积,更重要的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完美糅合在一起,突出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遗存和城市个性的有机整合,把城市的文脉深藏于绿树掩映中,从而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