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减量需有专属负责部门
2010-10-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理事长陶华近日在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目前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如何进行垃圾减量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版今日刊登相关观点文章,就垃圾处理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飨读者。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垃圾产出大国。这么多的垃圾如何减少呢?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新加坡在减少垃圾产量方面的经验。如果按2008年末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新加坡的人均年产垃圾量是401.5千克,而中国的人均年产垃圾量则是753千克。
新加坡的人均垃圾产量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数字,并不是其垃圾产量从一开始就很小。从上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废料剧增,为此新加坡成立了环境部,部门职责的其中一项就是“规划、开发、运作一切污水处理设备及项目;固体垃圾处理的设施及项目”。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针对城市垃圾总量急剧上升,又设立了垃圾微量化部门,负责整个新加坡垃圾的回收与利用,并与新加坡其他国营和私营的部门一起研究垃圾微量化的可行性项目。
当然,我国也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垃圾处理,但相关管理机构并未全力致力于减少垃圾产量。一些部门仅仅是在垃圾处理方式上不断翻新花样,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原因就在于不少部门只是优先考虑如何处理可以使自己部门的利益更大化。有数据显示,今年9月30日18时~10月7日24时,北京全市共收运各类垃圾91吨,是近5年来“黄金周”期间垃圾总量最低的一年。但这只是因为有关部门在天安门等垃圾“生产大户”地区增加了作业设备以及安放了分类垃圾桶等。换句话说,实际垃圾产量并不一定减少了。因此,减少垃圾量需要有主管部门来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国人减少垃圾量的产出,并监督政策的落实。
其次,减少垃圾总量的同时还需要减少不可回收垃圾量的产出。其实,在难以减少垃圾总量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手段研制新产品来替代既有的一些易产生不可回收垃圾的产品是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案,比如塑料袋这一必须退出历史舞台的垃圾“主打产品”。要想让塑料袋彻底退出,就需要有关部门研制出能够替代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的塑料袋的新产品。因为同样是垃圾,如果可以回收利用,即便垃圾量相同,但其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对环境的破坏也将大大降低,而这个艰巨的任务仅靠呼吁国人减少使用可能是达不到效果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减少垃圾量产出还是负责研制替代性产品,都必须有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制订一系列政策,并监督执行。只有有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政策和方法才能落实,也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