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青海重任在肩
2010-10-13 来源:西海都市报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把保护和建设好生态作为重大历史责任摆上了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宁可牺牲发展速度,宁可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牺牲环境。2005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不再考核三江源地区玉树、果洛、黄南三州的GDP,重点考核民生、生态、稳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提出,保护并不是不发展,要根据地区特点,发挥特色,寻求科学发展之路。比如在三江源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把这些作为当地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老百姓从中受益。几年间,一个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生根;一幅幅美景相继重现;一件件规划陆续启动……
黄河、长江、澜沧江因发源于此而世界闻名,青海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青海的生态不仅仅关系到青海,更关系到全国乃至世界。青海的发展决不能简单追求速度和效益,更要立足长远、科学发展,这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的共识。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水源地,青海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省委书记强卫提出:在青海,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是重要责任,民生是当务之急。
2007年12月,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上,我省首次提出了关于“生态立省”的概念。2008年1月,全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立足青海的基本省情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随之,三江源生态圈、青海湖流域生态圈、湟水流域生态圈、柴达木盆地生态圈、祁连山生态圈“五大生态圈”相继实施。
———根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我国将投资约75亿元用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涉及包括退牧还草、重点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等22个子项目,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2月24日召开的2010年度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动员会上透露,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实施以来,截至2009年底,国家已累计下达投资33亿元,占总投资的44%。———从2008年起,我省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截至目前已初显成效。今年,投资两亿元的专项资金已下达,涉及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河道整治等六大类工程将陆续展开。
“争取到2012年,使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有明显改善,到2020年,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的新政策一发布,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恒生思绪万千:“这个政策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生态立省’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幅幅美景相继重现
三江源水丰草美。10月7日,记者乘车经过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时,看到路边湖连着湖,山伴着湖,水鸟在湖中悠闲嬉戏。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退牧还草示范区”的字样,而牧民们也从来不到退牧还草示范区内放牧。
青海湖万鸟齐飞。如今,站在青海湖畔,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省内对青海湖流域的治理成效已初步显现,2009年,青海湖水位首次上升,目前,青海湖周边“固定”过冬的大天鹅群已达到五千只左右,斑头雁、鱼鸥等鸟类更是不计其数。
在海南、玉树、果洛……在三江源区的很多地方,草场碧绿千里,地表裸露现象已渐渐消失。从唐古拉山镇搬迁到格尔木的卓玛过上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日子。住在砖混结构的房子里,组合音响、沙发、玻璃茶几、电话等现代家具一应俱全,卓玛还通过培训学会了编织藏毯,日子越过越好。
件件规划已经启动
2010年8月23日,青海省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大幕全面拉开。实验区的设立对于优化热贡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热贡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转变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方式,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重大工程推进步伐加快,生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取得进展。“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以青海纯净、天然、无污染经济动植物为原料的绿色健康食品正在崛起;生态旅游业如火如荼;青海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文化也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
7月16日,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无论工业、农业、旅游业都要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努力实现改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的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