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纪实
2010-09-17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正本清源
——定西市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纪实
鸟鼠山是渭河的发源地,鸟鼠山在定西市渭源县境内。曾经草木葳蕤、佳木葱茏的渭河源头,如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于是,一个叫做“拯救渭河”的行动在渭河源头率先展开,并在上上下下形成了共识。“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在流域内造林封育147.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5%,水土治理程度提高到61.8%。”定西市副市长刘富春9月14日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渭河上游的涵养能力,但是水土流失总体上还是比较严重。”
近几年来,渭源县在生态建设和渭河治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累计投资3亿多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完成“退、造、封”和“天保”工程近80万亩,并在北部营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40.7万亩,生态功能有所恢复。为了杜绝渭河源头污染,县上还按照“扶大汰小”原则,先后关闭、转产和搬迁了甘肃海盛、渭源晶浪和致远等13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投资1530万元在县城河段建了6道拦河坝和6029米的浆砌石护岸工程,保护了沿岸5000亩耕地免受洪水冲淘,新增耕地面积500亩。
在渭河支流漳河流域,漳县实施了水土保持7大工程,完成治理面积910平方公里,并在涉及殪虎桥、大草滩和金钟3个乡镇的北沟寺,退耕还林2万余亩,栽植沙棘、云杉等生态林,实现了治理与增收“双丰收”。
陇西县城北面的火焰山是县上确定的绿化示范点,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已有1000多万株侧柏、国槐在这里落户。3万亩“针、阔、灌”混交生态林,成活率也高达98%。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满目青翠,成为山下20多万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通渭县依法关闭了锦屏水库水源地及准保区的马铃薯淀粉加工点17家、塑料加工点2家,飞天粉丝厂废水治理设施也通过环保专项验收正常运行。据县长令绪鹏介绍,近年来他们着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加大了废旧地膜回收力度,加强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并积极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保证饮用水源安全和解决渭河污染问题。
“锦屏水库是定西市唯一的中型水库,承担着通渭县城5万人的用水和南部农村17万人的安全供水。可是通渭县今年降水量仅为常年的55%,水库来水量只有正常年份的七分之一,和往年相比减少了82%。由于受技术、资金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一些企业修建的污染处理设施,尚无法实现生产废水达标排放。尽管我们下了很大的气力,想了很多办法,但治污工作的进展还是比较缓慢。”定西市环保局局长王云龙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