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命之源 活力之源
2010-09-16 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8月的一天,上海世博园。一位来自青海的少年特别在青海馆驻足。倍感熟悉亲切的景致,简约新颖风格的展示令他格外兴奋,他指指点点向周围的人炫耀着,并在得到青海馆的一枚印章后高兴地跑开。
与此同时,青海玉树巴塘草原。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在上巴塘村学校支教。课外活动,大学生和孩子们尽情玩耍、游戏,青春和欢笑在巴塘草原激荡,藏族女孩永西才措从此有了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
从青海到上海,从世博到世界,无论空间的转换,时间的跨度,都在昭示着:青海并不遥远!
一滴晶莹的水珠从各拉丹冬雪峰下缘倒挂的冰柱上滴落时,人们不会想到,它会从此承载起一个民族的千年文明发展史以及全流域城市的百代兴衰史。
人类所有的文明都离不开河流。在中国人心目中,三大江河就是孕育华夏5000年文明的母亲河,是大半个中国的生灵万物赖以生存的血脉。它们在民族文化心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
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在青海南部高原这个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清澈的源水穿越着山水画境,婆娑的云雾飘动在神山之巅。当我们徜徉在水与生命、水与自然的和谐中,我们也在感知,水作为生命之源,推动着众多生命体的存在,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无边无际的生物圈,启迪着人类对和谐世界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感性体验。同时,我们对水与生命、水与城市、水与文明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也契合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世纪70年代,乐都柳湾农民在地里劳作,突然挖出来一些土罐,由此,一个宏伟的地下“彩陶王国”逐渐展示在人们的眼前。时间跨越五千年,印记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高原先民的创造与梦想的彩陶,连带多样造型、繁缛纹饰、妙趣构图和那谜一样的符号,成为我们可以触摸的历史。
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带着对亲人和故土的留恋,带着当时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以及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踏上了那条3000公里的漫漫长路。公主远去的身影和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见证了这是一次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见证了各族同胞水乳交融,共同发展的心路历程。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座落在青海湟中县境内莲花山上的塔尔寺,不仅是一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也是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寺院建筑、雕刻以及佛像、佛塔、佛经、供器、法器、曼陀罗、坛城……把这座佛教名刹装点得富丽堂皇、奥义深邃,其中尤以年代久远的“塔尔寺三绝”——壁画、酥油花和堆绣作为东方艺术奇观而蜚声海内外。
从唐蕃古道的尘烟中走来,从丝绸之路的记忆里走来……历史的镜头在我们面前闪过,工业文明的脚步开始踏上高原,作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之一,青海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行进,每一步的跨越,都显其艰苦、卓绝,但是青海人选择自强自立、奋发进取。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西部大开发10年,撷取不同的时间节点,探寻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轨迹,总会令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兴奋!
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等一座座电站拔地而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投资75亿元的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总投资5.4亿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创造世界奇迹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通往世界屋脊的空中航线,架起了沟通外部世界的桥梁……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青海正在着力推动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青海正在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解决好民生问题,协调好利益关系,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好和谐发展基础——青海正在着力推动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青海正在着力推动统筹发展。
加快实施“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尽快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这是确保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青海全省生产总值1988年突破50亿元。经过5年到1993年突破100亿元,此后每年增加100亿元所用的时间缩短为4年、3年、1年,2009年达到1081.27亿元;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951年的仅4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66.5亿元;200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5亿元,全省消费品零售额突破300亿元……
从开发柴达木的激情中走来,从西部大开发的强音里走来……大美青海以新形象新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退牧还草、鼠害防治、禁牧封育,让疲惫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如果说,过去为了摆脱贫困,青海省曾经以牺牲环境、破坏自然为代价寻求发展的话,那么今天的青海,就是以宁愿放缓发展速度的决心来保卫母亲河,保卫中华水塔,保卫城市和生命赖以生存之源,青海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背负历史的责任。
在以神奇和美丽著称的“高原小江南”——贵德,在象征着当代人类的心灵梦想和精神归宿的青藏高原的蓝色黄河岸边,一年一度的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主题音乐会激情奏响,讴歌生命、敬重自然、赞颂河流、倡导和谐、传承文明,古老的乐器演奏呈现出蔚蓝色的灵动,悠扬如诉的音乐让黄河水在质朴中透出高贵,在无限的时空中传达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境界,这是一支优雅与宏伟相交织成的大自然交响曲。
一位环保摄影家在青海湖周边创作时,拍到了数百只岩羊集体奔跑的场面,他感慨、兴奋。使这位摄影家冲动的不是拍摄照片本身,而是让他忧虑数年的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的得以改善。
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在建设中,就制定了“环保至上”的施工指导方针,施工时,施工人员先将草皮一块块铲下来,移到靠近水源的区域,有些沙土层上面的草皮薄,移植后马上派专人浇水以保证存活。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5年正式启动。在这个投资75亿的生态保护项目实施中,青海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同时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在不搞更多的人为建筑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三江源去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业;还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玉树灾后重建,更是把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列为重要任务贯彻始终。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知中走来,从大美青海的宏伟蓝图里走来…… 向往和谐、追求和谐、创造和谐、维护和谐,探索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道路,青海在实践中积累。
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繁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三江之源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生态格局中无可替代的生态安全区,是苍茫与雄浑,壮美与磅礴交织的自然与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一块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
感谢世博,给了青海一个诉说的机遇:诉说水与生命的渊源,诉说万山之祖的豪迈,诉说高原人民发展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