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怎成了毁林骗钱
2010-09-10

耕地保护怎成了毁林骗钱

2010年09月10日 来源:新京报

  盲目征地也好,毁林造地也好,本质上都是“土地财政”使然。

  日前,浙江龙泉市出现“农保田”造在高山顶上的怪事。这些新开发的“耕地”不仅破坏山林生态,而且无法种植庄稼,留下了光山头。(9月9日新华社)

  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政府制定了“占补平衡”的用地政策。这些砍树造田的山上造地项目,就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置换在平原低洼地区被非农建设占用的“农保田”。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省内之间可以实行有偿调剂,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占补平衡”的初衷良好,但执行过程中为什么会走样,而且不仅没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山林和生态环境?从原始的利益动机上看,是政府主导的征地和“占补平衡”制度导致了地方政府的逐利冲动:

  一方面,是城市化导致地方政府往往不顾当地实际需求大量征地,甚至大量储备土地。因为在城市化比较迅速的地区,征地和卖地往往带来巨额土地增值收益,从而引发地方政府对未来土地收益的巨大预期,因此征地往往不嫌其多,只嫌其少。

  另一方面,则是另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造地”导致毁坏山林。在浙江龙泉,开发的新增“耕地”指标,由市里统筹,每亩指标可卖8万-10万元,但开发费用一般每亩1.8万元。这样,新增一亩“耕地”指标,除去开发费用,就有数万元收入,这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政府是不小的收益。

  其实,盲目征地也好,毁林造地也好,本质上都是“土地财政”使然。只要根子仍在,这个问题将很难解决。虽然地方百姓也明知这样的行为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同样也受着一定的利益诱惑。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还应重新思考“18亿亩耕地”如何保护的问题。如果城市化真能有效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进而真正减少农民,使农业的规模效益和整体效率都能提高,18亿亩耕地也许会自然得到市场机制的调整和保护。否则,不仅“18亿亩耕地”难保,这种耕地未保而山林又毁的荒唐事,还有可能继续。

  □ 童大焕(编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