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拿生态换饭吃
永嘉上塘镇嶂岙村毗邻楠溪江,最近,家住该村的金培珍老人时常来到楠溪江畔散步,“好久没有像现在这样散步了。”老人说着,随手摘下一片江畔榕树的叶子:“以前村里‘乌烟瘴气’,把叶片都熏得黑糊糊的,现在村里的环境又变好了,你看看这长出的新叶,绿得都要冒出水来。”
嶂岙村本来环境优美,然而,当地村民为了增加收入,曾尝试发展工业企业,2003年,村里出现了第一家当地村民经营的塑料颗粒加工厂,“加工塑料颗粒的原料都是工业废料和垃圾,十分便宜,因而这样的加工厂在很短时间里就在村里纷纷上马。”据现任村支书金世宗介绍说。塑料加工顶峰期,小小一个村就有15家塑料加工作坊。一半多的村民从事这个行当。
不断运进村子的工业废料垃圾堆满了嶂岙村300米的通乡马路,煤烟熏黑了村里的树木,经过嶂岙村的外村人都掩鼻而走。这样的状况,连有些本地村民都受不了,“晚上睡觉都要关窗,因为塑料加工的异味太刺鼻了。”村民金昌永说。垃圾加工中产生的废渣和废水也直接对楠溪江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006年,村委会多次牵头召开村民大会,并召集塑料加工厂的业主直陈环境破坏的危害。之后,村两委会同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找作坊业主做思想工作。不断规劝下,很多业主放弃这个行业,到去年底,嶂岙村的塑料加工作坊全部关闭。金昌永告诉记者,放弃塑料颗粒加工后,一年至少减少3万元至4万元的收益。
“嶂岙不再是垃圾村,我们还想成为生态村。”金世宗说,从去年至今,村里开始了“全民动员”的环境整治。金丐浦和金德凡是整治环境的积极分子,在他们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花了一个月时间,把道路两边堆放的垃圾全部清运并填埋。此外,还建起了村庄污水处理池,重整村道路的绿化带,目前,村里环境整治的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金世宗表示,到今年底,嶂岙村就将迎来“市级生态村”的考核验收。
关闭了塑料加工厂,加上持之以恒的环境整治,嶂岙村又逐步恢复昔日的青山碧水。但是,以前从事这个行业的村民,也随之面临今后出路的问题。对此,村民是乐观的。金世宗告诉记者,污染加工点停业后,有的村民外出经商,比如村民金世俊、金光兰等人,收入比过去经营塑料加工厂更高;留驻村里的一些妇女,则在村里无污染的来料加工点做零工,每月每人有1000多元的收入。金世宗说,该村初步拟定了今后长远的打算:利用当地1000多亩的山地发展铁皮石斛、杜仲等适宜本地种植的药材,组织一个合作社让村民加盟,“再穷也不能拿生态环境换饭吃,这个碗,怎么说也是端不长的。”
短评>>>
永嘉嶂岙村的“急刹车”,让面临劫难的村庄生态得以修复。这对于至今还拿生态环境换饭吃的地方,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嶂岙村的选择,也许会失去暂时的利益,但从长远计,这次回头肯定是明智的。
我们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自觉必不可少。但政府却不能置身事外,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在百姓意识到环境呵护的重要性之后,去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就成为了关键。否则,光“堵”不“疏”,势必会在影响百姓生活质量后难以长久。比如在引导劳动力再就业上,能否提供更加及时、务实的供求信息,拓宽谋生路子;在明确产业定位上,能否结合各地实际,扬长避短引进适宜的行业“落地生根”;在整合产业结构上,能否出些举措集聚人气,形成合力进而迸发竞争力?陈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