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态牧场扮靓草原
2010-08-25 来源: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文·摄影/本报记者 汤 军
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有一片水草丰美享誉全国的迷人的草原。这里的人们自豪的把这块草原比喻为纯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天堂:194万公顷的辽阔草原面积,起伏平坦的地势,多类型、多品种的牧草。历史上这里就是一块牛羊遍野的优质牧场,自1734年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共有2984人迁往呼伦贝尔以来,巴尔虎蒙古人在这块美丽的草原已经繁衍生息了270多年。
如今的新巴尔虎左旗作为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大旗,拥有近2670万亩天然草牧场,是呼伦贝尔市4个重点牧业旗县之一,牧业人口3700户、18000多人,占全旗总人口的46%。长期以来,牧民依靠大面积天然草牧场优势,靠天养畜,自然放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惨重的自然灾害、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引发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牧场退化沙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传统草原畜牧业已逐渐走到了尽头。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传统草原畜牧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为事关生存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更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要求。
为打破落后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里的人们大胆探索,从保护草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民群众稳步增收的角度出发,就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发展生态和现代畜牧业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探索,结合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于2005年8月,启动实施了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贫富结合、以富带贫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工程。
“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
近年来,新巴尔虎左旗大力推进“生态立旗”战略,为了打破落后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他们从保护草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民群众稳步增收的角度出发,就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发展生态和现代畜牧业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探索,结合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于2005年8月,启动实施了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贫富结合、以富带贫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工程。通过试点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推进措施,该项工程的影响带动力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家庭牧场,是以一户或几户为经营单位,以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为手段,以围封轮牧、恢复草牧场植被、提高产草量为前提,以草、平衡为基点,以贫富结对、以富带贫为组合形式,转换畜牧业经营方式,实施科学养畜和建设养畜,达到发展牧区生产、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和生态建设模式。“七个一”,即每个生态家庭牧场拥有一处2000亩以上的围栏草场、一座标准化暖棚、一套牧业机具、一眼机井、一台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机、因地制宜的一块饲料地、一辆流动宿营车(或蒙古包)。
以家庭为单位加强“七个一”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围封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种植饲草料,向半舍饲养畜过度,推广畜种改良、集约化饲养等实用生产技术,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治理沙化的草场,恢复草原植被,使草畜达到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提高牧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为推动牧区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奠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实行贫富结对、以富带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缓解草畜矛盾,既解决养畜大户(富裕户)草牧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又解决无畜户或少畜户(贫困户)基础设施不完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问题。通过3至5年坚持不懈的建设,使生态家庭牧场总户数达到1200户,占到全旗总牧户的1/3,以这些生态家庭牧场带动占总牧户不足1/3的贫困户逐渐改善生活条件,达到生活宽裕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缓解和逐步消除牧区贫困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生态家庭牧场的重点是天然草牧场围封改造、人工种植饲草和禁牧、休牧、轮牧,工作的基点是实现草畜平衡,这既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又是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从而使发展畜牧业与生态保护由相互制约变为相互拉动相互促进。在解决了牲畜饲草不足问题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草畜之间的矛盾,理顺了发展畜牧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由相互制约到相互促进,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
大牧场里的小牧户
阿木古郎镇塔日根诺尔嘎查有一位把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现代畜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牧民——道日诺,他在自家的草场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科学规划,做到了自己这个小牧户与大牧场的平衡持续发展,让草场保护与牲畜饲养得到了和谐共存,同时也带动了牧场中贫困牧民的脱贫致富。
道日诺家庭牧场内的沙化草场主要以半固定沙地为主,多年来的生活经历,让他深知如果不保护好草场或过度放牧,草场沙化会急速加剧,半固定沙地很快变成流动沙地而难以治理。道日诺为此还专门召开了家庭牧场会议,商量出了一个防止草场沙化,保持草场生态平衡的一系列办法。
在他的倡导下,随意和过度放牧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草场放牧得到了科学合理地安排。在进行畜牧生产过程中,他对草场的载畜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超过载畜量的,加大牲畜出栏,以免因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场沙化加快。在这个基础上,他还对沙化草场实行围栏,并划分成若干片,进行轮牧和休牧。轮牧和休牧期由家庭牧场牧户轮流维护和管理草场,防止牲畜和其他人为的破坏,促进草场植被恢复和再生。在对付草场沙化严重的地段的过程中,道日那采取了独特的治理方法。他先是将牛粪、羊粪洒播在沙地上,对沙化土壤进行改良。然后又在改良后的土壤上植种沙柳。
道日诺家庭牧场草场面积原来不足2000亩,为了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大牧场,道日诺按照“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工程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他深入牧户,对那些草场划分面积大,牲畜少的牧户,以贫富结队、草场入股、按年租用等形式,合理流转草牧场,扩大牧场草场面积。使家庭牧场步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轨道。
为了优化畜种结构,向牲畜个体要效益,道日诺专程前往加拿大实地考察,他深刻的认识到,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业,必须优化家庭牧场的牲畜结构。在他的组织下,家庭牧场一次性引进了19头安哥斯牛。引进第二年,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的道日诺,在科技人员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又从外地引进良种西门塔尔牛100多头。现在他家大畜全部改成西门塔尔和安哥斯品种,年收入也由原来的20万元,猛增到了现在的40万元。
在道日诺的带领下,家庭牧场逐渐改变经营理念,采用先进的现代畜牧业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家庭牧场以提供资金帮助的形式,与经营困难的牧户进行合作,先后把3户贫困牧户的草场合理流转到家庭牧场中,实行统一分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合理地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带来的浪费。这3户贫困牧户在家庭牧场的推动下,迅速脱贫致富,从原来的每年收入不足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万元,还住上了砖瓦房,各种家电设备一应俱全。
家庭牧场发展了,道日诺自家的生活也随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年均收入达到了40万元。在家庭牧场的带动下,有10户牧民成功脱贫,道日诺本人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模范户,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种草的拉木苏荣
在阿木古郎镇巴音塔拉嘎查有一位名叫拉木苏荣的牧民,他曾荣获全国劳模、自治区十佳青年、自治区劳模、保边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还前往加拿大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经营着2万多亩的草场,拥有各式各样的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被当地牧民称为“种草人”。
在牧民的眼中,拉木苏荣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他见得多,思想也比大家先进。前些年,由于连续多年的干旱和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致使当地出现了草原生态条件恶化,草场退化等严重局面。巴尔虎草原养育长大的拉木苏荣意识到,严峻的生态现状肯定对今后巴尔虎草原的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调研学习,他深刻意识到种植饲草、恢复植被、实现草畜平衡对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拉木苏荣开始在自己的家庭牧场着手发展饲草种植业,以缓解草场压力。
他投资10万元,打机井、购置喷灌设备,试验种植饲草50亩。这一年,拉木苏荣种植的饲草喜获丰收,不但使千余头(只)牲畜过冬饲草问题得到全部解决,还有效的保护了家乡的生态环境。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他还围建草库伦2000亩,并对围建的草库伦实行3年禁牧,由家庭牧场的牧户轮流进行看管。草库看管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强化了草库伦管理机制,也调动了看管人的积极性。对没有围建草库伦的草场,拉木苏荣根据草场草质优劣分成若干片,实行轮牧,解决了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植被破坏问题。
拉木苏荣所在的白音塔拉嘎查还争取到“退牧还草”项目。项目总投入100万元,实施退牧还草7.7万亩。为了把退牧还草责任落实到户,拉木苏荣逐家逐户宣传退牧还草的好处,对牲畜过多的牧户,拉木苏荣劝说这些牧民加大牲畜出栏,控制草场的牲畜头数。并对退牧还草草场加强管理,避免人为和其他原因造成的草场破坏。经过一系列努力,拉木苏荣自家的牧场也实现了草场与牲畜的平衡发展。
科学养畜、建设养畜是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由之路,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保障。针对家庭牧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拉木苏荣加大了家庭牧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畜群结构,对牲畜进行科学的集约化管理,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拉木苏荣鼓励牧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但增强了牲畜抗灾的能力,改变了粗放型经营和传统管理的模式,缩短了饲养周期,推动了牲畜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满足了人畜饮水及人工饲草地灌溉需求,为发展舍饲半舍饲创造了条件。为扭转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使生态家庭牧场走向建设养畜之路,同时也为满足舍饲养畜的饲料需求,在拉木苏荣的努力下,总投资200万元全旗最大的节水灌溉项目落户巴音塔拉嘎查。这个项目的引进,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极大满足了家庭牧场舍饲半舍饲的要求,缓解了草场的压力。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拉木苏荣为家庭牧场牧民争取到民事项目资金20万元,又动员牧民自筹8万元,共购进20台流动宿营车,流动宿营车内所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且冬暖夏凉,既适宜居住,又为牧民夏季转场轮牧,实行季节性打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拉木苏荣的努力下,家庭牧场扶贫帮困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牧民更是逐渐走向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