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态短视与政绩饥渴症
2010-08-19

关注:生态短视与政绩饥渴症

2010年08月19日 05:47时代周报

  【专题导读】

  进入新世纪[28.43 -2.77%]以来,各种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和自然灾害频繁。随着灾害的不断升级,政府的执政思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后又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年,又提出生态补偿的概念,并在探索实施。

  【开篇】

  彭少麟:生态内涵应纳入政绩考核

  地方政府应该放远眼光,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有时一家技术条件好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会高过几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政绩考核制度上做文章,把生态内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或者可以让官员的任职时间尽量长一些,让基层领导高挂行政级别,让其有长远的规划,否则都会想着赶快弄一点政绩,然后升迁。

  【访谈】

  环境污染:政府管了,老百姓买单了,企业呢?

  访谈嘉宾马军(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在整个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一套严格的监管体系,虽然这个体系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杜绝问题,但起码不会像我国这样频繁发生事件。因为他们能做到防微杜渐,把环境风险在平时就识别出来,解决了。这个监管的体系,包括监管企业排放行为。因为处罚严厉,使企业知道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而我国常常是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很多企业宁可交罚款也不解决问题,有些大型企业甚至把排污的罚款做进自己预算。

  【资治之鉴】

  环保运动在台湾的社会角色

  张铁志(台湾作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运动,环境运动就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人们进行“自力救济”抗议工厂污染土地、农田,反对设立重污染工厂、核能发电厂等等,所以政府在1987年成立环境保护署,并开始推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让对环境冲击的评估纳入工厂设立的规范。

  【另一只眼】

  ICPR,河流治理的欧洲经验

  ICPR(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也没有惩罚机制, 无权对成员国进行惩罚。它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建议和评论。ICPR从不采取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它会组织所有成员国就某项建议彼此互相讨论, 直到达成一致, 得出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的方案。因此,ICPR的所有决定都是被成员国完全支持的。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政治互信, 羞耻感在各国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一般都会忠实地履行ICPR所做出的建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