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当有还债心态
2010-08-06

建设生态文明当有还债心态

时间:2010年8月6日 来源:宁波日报(宁波)

  日前,市委公布《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成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社会体系(8月3日《宁波日报》)。

  这是一个美好的蓝图,用5至10年,完成“生态市”或者“生态示范区”的一些硬指标,也许难度不算大。但要真正实现山青、水绿、天蓝、宜居,又谈何容易。放眼全国各地,欠环境的太多,欠自然的太多,欠子孙后代的太多,这就是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了。形势逼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秉持一种“欠债必还”的心态。

  首先是还“低碳”的债。诚如专家所言,保护生态文明不是不要经济发展了,而是要“低碳”的发展,要节约式、循环式的发展。这些年,一方面经济增长很快,另一方面资源环境代价太高,而且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GDP大而不强、内需严重不足。因此,再不能把“两高一资”看成是“传统优势”,只要增长而不要“发展”。当年太湖爆发蓝藻,至少有150多万无锡人无正常饮用水,太湖流域的景观、渔业、航运遭受重创。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计表明,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这些苦果我们吞咽下了,但欠的债还是得还,转型升级得加快脚步,节能、减排、降耗一样也不能轻视,可以说,“低碳”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的第一道门槛。

  再是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债。早在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长期以来,我们难以改变“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传统理念,习惯在大自然的美丽肌肤上“描画”政绩,开发利用只有“可行性报告”,没有“不可行性研究”,结果欠了大自然很多债。因为相关法律规定,鹰巢周围600英尺以内不得有任何大型建筑,美国温特斯普林斯市一项耗资8亿美元的大型建筑工程被迫为一个白头鹰巢停工,直到白头鹰迁居。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极端敬畏自然的态度,建设生态环境体系恐怕难有作为,这又是一道门槛。

  还有,要还“平等”的债。许多人以为,生态就是一个人与自然的问题。其实不然,生态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平等”相处,更是人与人的“平等”相处。企业发展了,其排污成本却让别人和全社会承担了;城市产生的垃圾,大多转移到农村的土地上;一些官员的“政绩工程”起来了,当地的老百姓却遭了殃,等等。这就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主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因所在。如果不平衡各方利益,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最终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就拿最近来说,紫金矿业和中石油都发生了造成当地生态严重污染的重大事故,但事发已有很长时间,两家企业闭口不谈赔偿事宜。同样的事故发生在美国则大不相同: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发生后,美国政府就要求其出资200亿美元甚至上不封顶建立赔偿基金。可以说,建设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平等”是必须越过的另一道重要门槛。

  生态文明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生态被破坏了,谁也得不到好处,就是个别得利者也不会长久——欠的债,迟早是要还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