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国家生态屏障
时间:2010年8月4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2010年,本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甘肃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乎未来的路口。
从传统的农业省份,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再到建设生态文明省,三种人类文明发展的形态,同时聚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三种文明形态互不相关地发展,还是在一种高级的文明的统领和关照下,选择发展方式、发展方向?这是事关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甘肃必须做出抉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这一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省,就是甘肃省发展的方向所在、方式所在、理念所在。
建设生态文明省,既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态保护,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自身处境的觉醒。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史。尤其近300年来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征服的结果,就是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使自然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人类发展看似空前繁荣,实则深藏着生存危机。森林远去,河流干涸,与人类为伴的物种一个个永远消失,地下资源面临枯竭,大气严重污染,地球无法承载起生命之重。在寂静的春天之后,人类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一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推翻人类自然统治者的地位,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对于甘肃来说,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防沙节水,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而是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高耗水农业种植业、“两高一资”型工业,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欠发达”、“较落后”的甘肃发展指明方向,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打造示范区,更为人类发展树立起通往新文明的路标。
建设生态文明省,不仅仅是甘肃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建设生态文明省这一抉择,始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源于不变不行的现实忧患。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地,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重要发源地。甘肃狭长的地形,犹如一个楔子,镶嵌在祖国西北咽喉之地。北部沙漠虎视眈眈,春天的季风,吹起漫天沙尘,震动全国;西南草原、群山,为大江大河之滥觞,“高原水塔”受到严重沙化的威胁,“立体水库”在刀斧和贫穷的困扰下日渐缩小;中东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腹地,严重流失的泥沙染黄了母亲河。甘肃,每一地域的生态恶化,都将威胁全省以及全国的生态安全。
甘肃,是一道屏障,屏障立则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废则全国生态失守。
甘肃深知自身之危,国家深知甘肃之危。从庄浪人民兴修梯田开始,黄土高原腹地开始一浪高过一浪的生态安全保卫战,是甘肃人民生态意识的自我觉醒。种草种树、治穷致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一个个全国性生态修复的国家政令的发出,无不与甘肃有着直接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生态恶化的现实,甘肃人民,不懈地努力,不停地创造。集雨节水,旱作农业,革命性的变革,为甘肃寻找一条与自然共存发展的道路。如今,陇原大地以节水为中心的农业革命,既是甘肃人民的智慧之花,也是生态文明开出的文明之花。
然而,甘肃人民锲而不舍的努力,并没有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甘肃自然环境严酷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加之,多年来甘肃依靠资源发展的已有生产方式,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加以改善。世界性气候的变化引发的世界性的生态灾难,一次次消解甘肃人民的努力奋斗。生态建设和生态恶化共存于斯,这是绕不开的现实。
生态文明之路,依旧漫长。
建设生态文明省,既需要重大的工程项目的支持,更需要以循环经济为内容,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宗明义,准确定位了甘肃在全国的重要性: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意见》指出甘肃今后发展需要实施的五大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构筑生态屏障,首要任务是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祁连山是整个河西走廊的水源所在,生态安全的命脉所在,一山之失,不仅是千里河西之失,更是一国生态安全之失。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研究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刻不容缓。
构筑生态屏障,重要的内容是加快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小小居延海,惊动中南海;一条石羊河,牵动亿万人。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决不让敦煌变楼兰,党和国家的决心,坚定了甘肃人民的信心。以节水防沙为主的三大内陆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启动,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构筑生态屏障,重大项目是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大河之源,牧歌嘹亮。退牧还草、鼠害防治、游牧民定居,国家工程正在帮助甘南草原寻找一条牧业发展与河源保护共进之路。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保护工程,初步恢复了水源涵养功能。
构筑生态屏障,长久之计是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一碗河水半碗沙,半碗泥沙是黄土。继续坚持种草种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一大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黄土披绿,河水清且涟漪的诗意栖居将会重现。继续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加快推进“两江一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样是势在必行的不二选择。
生态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重大项目,但要真正构筑起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根本的方式在于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甘肃省被国家列为全国唯一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区。这对于甘肃构筑生态屏障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和革命性的变革。《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刻的生态智慧,再一次在古老大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甘肃,这个经济落后的省份,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即将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开创生态文明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