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河流湖泊 保卫生态家园
2010-07-08

拯救河流湖泊 保卫生态家园 
 
时间:2010年07月08日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熊传东

  “百湖之市”是武汉的骄傲。但由于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等原因,近50年来,我市湖泊的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水质污染问题突出。如果您爱湖,就请常去湖边走走看看;如果您爱湖,就请加入护湖志愿者行动,共同呵护我们的家园湖泊。武汉的湖泊已步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保护湖泊既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广大市民、志愿者的共同参与。让我们一起到湖边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思考,共护家园湖泊。(见6月《长江日报》、汉网)

  保卫江城湖泊,850万市民“难辞其咎”。并不是说,因不爱护江城湖泊,让武汉市民辞去或放弃市民之权利,享有武汉市市民的权利是《宪法》赋予所辖公民的责权。谁也没有权利剥夺。我这里所指的“难辞其咎”仅仅是指您既然生活在这座城市,无论您是久居、或是暂居、还是匆匆流动在这座城市,请您爱护这座城市的一切,请您与我们一道参与到拯救和保卫江城湖泊的行列当中来。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不仅是治理江河湖泊的一项政策措施,更是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指导新时期我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8年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安徽视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高度地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休养生息”从政策措施上升到了治理江河湖泊的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逐步恢复重点流域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

  2009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作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主题报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阐述了我国提出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环保新理念。

  2010年6月,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环保局、共青团武汉市委等部门掀起的“我爱湖泊”大型拯救湖泊公益活动和自愿者保卫湖泊行动,再次彰显了保卫湖泊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对我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休养生息是我国历史上统治者根据安邦兴国、治国理政的需要,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的重要政策,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无论是西汉的文景之治,还是唐代的贞观之治,都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为日后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和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清王朝从初期开始,励精图治,实施摊丁入亩等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开创了康乾盛世。以休养生息指导我国治水治污,就是要给予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通过不断减轻江河湖泊的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重现江河湖泊的生命活力,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在更高层次上的重要体现。

  自古以来,湖北以“千湖之省”的美誉而得闻名,武汉又因“百湖之市”誉为江城。武汉也因“水”而得天独厚。但据测绘部门的最新统计调查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湖北天然湖泊面积已有80%消失,数量从1052个减少到83个,“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许多湖泊已经被一幢幢的楼房等建筑代替,成了资料上的一个符号和老人们心中的记忆。 

  联想到,近几年来,武汉市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填湖事件”和“湖泊污染事件”,以及东湖、南湖、汤逊湖、巡司河等湖泊部分河段由清变臭的生态巨变,甚至少数湖泊出现黑水横流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每每看到此类报道,我们的心在流血!最近几年,东湖、南湖、沙湖等湖泊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填湖”。我们除了多一份哀怨,多了一份悲痛,多了一份怜惜之外,更多地是让我们读懂了一份责任,一份保护我们江城河流和湖泊的意识。

  当面对接二连三的“填湖事件”和“湖泊污染事件”时,不知道我们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干什么?当我们面对这一个接一个被填平或被污染的湖泊,昔日的河流被我们污染和破坏,我们不知道我们有生之年还有没有能力保护我们的河流和湖泊?污染河流和填湖泊的“肇事者们”,当你们在污染河流和填湖泊的时候,你们想过自己的子孙后代在失去江河湖海后会在背后痛骂他们的前辈们,也就是你我他这等污染、破坏和填湖泊的和没有保护湖泊的前辈们。我们除了自己感到羞愧和惭愧之外,后辈们看到的是我们的无知和无能。

  记得,10多年前,一位报告文学家站在黄河入海口,面对泥沙滚滚东去的景象,叹息道:母亲河啊!你已经严重失血!难道,50多年后,这一幕就要在生我们和养育着我们的长江身上和长江岸边的江城重演么?

  在此呼吁,救救我们的河流和湖泊,保护我们的河流和湖泊,保卫我们的江城,保卫我们江城以河流和湖泊而得名的美誉。

  不敢去想象,我们失去河流和湖泊后,我们的江城会变成什么样?不敢去想象,我们没有河流和湖泊后,我们江城的自然环境会变成什么样?笔者的这种担忧属于你我他!这种担忧属于我们全社会!这种担忧更属于我们的城市!恐怕到时候是河流无“水”,江城无“江”,湖泊无“湖”!

  尽管我们对“污染湖泊事件”和“填湖泊事件”已见怪不怪,但听到“河流湖泊危机”的告诫,还是不由得吃了一惊。我们素有“千湖之省市”,让我们自己来曲指数一数,看看我们美丽的江城还有多少河流和湖泊“健在”?!事实上,由于我们不断地染污和破坏河流,甚至不断地填淹湖泊,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武汉夏季的气温也越来越高了,正以每年5度-10度的速度在上升,“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美丽景象已不复存在。

  我们武汉人生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是母亲河——长江哺育了我们。同时,我们城市的大小湖泊或多或少地也滋润了我们。今天,我们要以昔日救助母亲河那样保护我们的湖泊,救助湖泊就是救助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把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政策贯彻下去,我们的江城才会重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

  原本一座美丽的江城,眼看着大小湖泊将被无声无息地“填掉”。小鸟已无处栖息,无家可归。照这样子“填”下去,恐怕十年过后,小鸟的命运便是我们的写照。

  很难想象,自己不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脑袋里不存在环境保护意识,真让人吃惊!我认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警醒,更多的是给我们的警告。大自然的恩惠和宽容并不是无限的。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呵护。母亲河养育了我们,湖泊滋润了我们,更需要我们的保护。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从国外情况看,进入20世纪70年代,针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严厉的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水污染。如日本为了治理琵琶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通过污染减排、严格准入、全面治污,给湖泊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喘息”机会。同时通过底泥疏浚、芦苇净水、革除青草等,促进湖泊生态修复。从国内来看,云南大理州面对洱海出现的环境退化迹象,以“洱海清、大理兴”的强烈责任感,主动出击,启动了生态修复、环湖截污治污、城镇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环境教育管理等六大工程,重现了洱海生机,积累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湖经验。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普遍遭到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滇池、巢湖(西半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洱海等淡水湖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太湖流域19条省界河流约有6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到2010年,洞庭湖的水面将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102万移民规划已经全面铺开,通过对规划区内12个堤进行单退或双退,实现退田还湖。

  河流和湖泊能够蓄积水量、调节河川径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淤积围垦、污染严重、拦截地表水流,导致我国各地的河流和湖泊水面急剧缩减,不少内陆河流和湖泊咸化干涸。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消亡,直接减少了对江河供水调蓄,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使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湖区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河流和湖泊面积急剧减少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河流和湖泊消亡。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东、中部地区因围垦及污染减少天然河流和湖泊近1000个,围垦湖泊面积相当于我国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现在只剩下83个。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中心城区主要湖泊共有35个,总面积9.5万多亩,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如今已有8个湖泊被填占,剩下的27个湖泊实际面积不足9万亩。近几年间武汉的湖泊,几乎是一年消失一个。

  爱护我们的河流和湖泊,保护我们的河流和湖泊,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规劝、举报污染破坏河流和填湖泊者做起,不要再去做污染人和填湖人。要想真正爱护我们的健康和善待我们的生命。请先从拯救和保卫我们的河流和湖泊开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规劝、举报污染河流和填湖泊者做起。从我做起,人人争做“护河人”、“护湖人”。用实际行动来拯救和保卫我们的河流和湖泊。                            

  作者系《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总编助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