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
2010-07-08 记者 刘守善
本报济宁7月7日讯(记者 刘守善 通讯员陈洪涛) 近日,济宁市举行采煤塌陷地治理研讨会,研究探讨了科学的治理路子,推广先进治理经验。据了解,至2009年底,全市塌陷地面积已达35万亩,为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该市将编制采煤塌陷地中长期治理规划。
据介绍,济宁市采煤塌陷地面广量大,至2009年底,全市塌陷地面积已达35万亩,以往的治理规模较小,缺少长远的宏伟规划。在治理塌陷地的实践中,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创造出了划方平整、挖深垫浅、预置填充、生态治理等多种方法,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肯定和推广。但相对于煤矿企业开采时间长,大面积的塌陷治理远远不适应。由于济宁煤层厚,多层分布,分层开采,造成塌陷面积大,多次沉降,稳沉周期长,零打碎敲的治理方式不能形成全市统一的治理格局,导致济宁在采煤塌陷地治理中个别项目存在重复治理,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机制。
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尽快编制全市采煤塌陷地中长期治理规划,各塌陷地所在县市区编制各自的区域规划。在编制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上转变过去以恢复耕地为主的观念,按照济宁市城市和经济发展布局,本着“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的原则,努力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