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蕴新市貌 春色倾城醉
2010-07-06

绿蕴新市貌 春色倾城醉

时间:2010年7月6日 来源: 湖南日报(长沙)

  
特约撰稿李文峰周怀立黄廉基 康中沈舒丹

  “绿不断线,景不断链。”

  登临株洲市中心神农公园高高的神农阁,一幅无比秀美的以绿为底色的城市画卷,立刻就会在眼前展开!——

  无论是城际干线、主道大街,还是小街小巷、居民社区、机关学府、工业园区,都为绿色所簇拥,随处可见精心布局的乔木、灌木与花草……放眼望去,整座城市就像飘浮在壮阔无垠的绿色海洋之上,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又恰似翻卷的雪浪花,在绿色的波涛间不断绽开……

  这迷人的绿,挟带着浓浓的春色扑面而来,裹胁着醉人的清香扑鼻而来……

  绿,是今日株洲最浓重的色彩!

  绿,是今日株洲最迷人的风景!

  “绿色株洲”,作为一片亮丽的风景,曾代表国家园林城市走进了首都北京展览馆,参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当时,株洲城市园林绿化的主题图片在“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专题栏目中一经亮相,便引起前来观展的国内外宾朋的连连赞叹。

  用绿色塑造株洲,用绿色延续精彩。在今天的株洲,“绿色株洲”不只是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同时也是该市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一个特色鲜明的载体。城市园林绿化,被市委、市政府提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市委书记陈君文就此强调说,抓绿化是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从战略上推动经济发展、从关键上保障群众利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就是让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更好一点、收入更高一点、生活更开心一点。

  执政为民,“绿化塑城”。在实现经济跨越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跨越,使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同步,使株洲明确了“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也使株洲在2008年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第一个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殊荣之后,仍然在不断奏响新的绿色乐章……

  关键词一:抉择——树立绿色生态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把株洲建设成为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这是株洲城市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株洲面向未来的历史抉择。它所承载的是株洲追求绿色品质生活的梦想,它所引领的是株洲加快城市转型升级的步伐。

  2010年1月11日,株洲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以绿为美,以水为源,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原则,其要点就是依托山水生态特点,凭借工业文明底蕴,紧扣“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消费生态项目,致力打造低碳城市品牌。

  围绕这一目标,此次会议决定重点实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并将之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夯实发展基础的总抓手、改善民生的硬举措。市委书记陈君文就此指出,城市是抢占发展先机的高地,园区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平台,旅游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这三者既是株洲过去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当前发展的增长点,更是今后发展的着力点。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株洲把城市提质、园区攻坚和旅游升温放在并重的位置上,自有其深意。正如陈君文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城市提质,是以新型城市化承载跨越,重在解决“宜居株洲”的问题;园区攻坚,是以新型工业化主导跨越,重在解决“宜业株洲”的问题;旅游升温,是以激活三产业推进跨越,重在解决“宜乐株洲”的问题。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也强调,“宜居”是“宜业”、“宜乐”的前提。城市提质战役直接关乎“宜居”的构建,要在“深化、延伸、求精”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提质的内涵、扩大提质的外延、提升提质的水平,精心雕琢城市精品,着力建设一批标志性地段、标志性建筑和特色街道,塑造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提质战役第一仗的战场,摆在城市园林绿化战线。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确保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要紧扣“生态”二字大做文章,将生态园林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使生态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

  “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市园林绿化局局长张正佳表示:“让市民过上绿色品质生活,是株洲决策层和园林绿化人不懈的追求。确保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株洲有信心、有基础、也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这种敢于担当的勇气,来自株洲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不断攻坚克难的不凡经历。

  至今,许多人可能还对株洲2003、2004年被连续列入全国污染城市“十甲”记忆犹新。作为国家著名的重化工业基地,这座城市在绿色跨越之路,从一开始就显得异常艰难,但步履也异常坚实铿锵。

  抱着绿色的梦想,早在2000年,株洲就提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致力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还原城市山水秀美容貌”的园林城市。3年时间达到省标后,该市又于2003年底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口号。经过5年的奋力拼搏,2007年10月,该市终于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与全国其他34个城市一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也是我省此次唯一获此称号的城市。

  8年接力,8年奋进,株洲不仅成功甩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还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同时,加冕了一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桂冠。

  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实现了株洲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此后,株洲又把目光投向了“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更高的目标,“生态宜居城市”的造绿高潮随之到来……

  关键词二:推进——强化绿化改善民生,扎实构建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株洲城市环境,更使株洲树立起了用绿色改善环境生态的坚定信心。

  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后,株洲全市上下自我加压,不留丝毫喘息机会,本着“目标提高,标准提升,发展提速”原则,负起绿化提质大任。

  “体现山水优势,彰显生态特色。”这是株洲新一轮科学规划建绿的总抓手,旨在量身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生态文明园林绿化品牌。

  2008年,株洲在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城市四区绿地系统控制性详规,明确了区域分工和区域主题——天元区以精品样板为重点,建设精美示范生态城区;芦淞区以商业加绿化、美化为重点,建设商业文化绿城;荷塘区以宜居新荷塘为重点,建设生态大东城;石峰区以增绿治污为重点,建设绿化新城。

  近3年时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园林绿化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计划,并就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力度,联合下发了三个文件、出台了三大硬性举措。2010年,城市绿化被首次列入全市政绩考核范围。

  通过3年实施,株洲“城郊依绿枕、四港系两洲、一江串众园、绿网织新城”的绿化格局正在迅速形成。据统计,从2008到2010年,株洲市区两级公共财政共投入建设资金6.7亿元用于绿化提质。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完成社会融资8.7亿元。

  为加快城市提质,近年来,株洲先后实施了城市“五改”工程、“四化四创”工程和“三大战役”,而每一年的第一战役都是在城市园林绿化战线首先打响的。

  为确保首战告捷,政府一直优先保障绿化提质投入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这一举措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的,个别人甚至认为这是不值得花那么多钱的“形象工程”。

  面对这些议论,市委书记陈君文总是苦口婆心地“算大账”:“城市面貌的变化,是全市人民感受最直接、影响最深刻的变化,也是吸引外来投资者最直观的印象。只有株洲变美了,与此相应的是,株洲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与长久竞争力都在大幅提升。这笔账其实很划算。”

  在绿化提质的建设工地,他也这样“算细账”:“树之于城市就像肝脏之于人类,多种一亩树,一年就能多吸纳60吨灰尘;绿化率每增长10%,空气中二氧化硫就降低30%,致癌物质就降低20%,城区夏天的温度就下降1℃。这是从根本上保障市民健康。”

  随着绿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民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原来的一些议论也烟消云散。

  目前,株洲又正在着手进行第七次城市规划修编,其中绿地系统规划已启动15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和560平方公里规划区生态概念性规划。新的绿地系统规划,将更加科学合理地勾勒出“绿色株洲”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三:攻坚——既增绿色又添新景,力铸城市园林品牌

  “加快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以此检验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和水平;加大投资力度,善于进行资本运作;排好时间表,加快进度,实现既定目标,整合公共资源,打造城市建设精品力作。”每一次发起城市园林绿化攻坚战之前,市委书记陈君文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在督战中叮嘱大家:“要认真实施园林绿化等各项规划设计方案,做出效果,力求精巧、精细、精致。”

  针对前几年存在的精品不多、特色不鲜明、植物品种较单调、植物配置不丰富、缺乏生态性等等不足,2008年以来,市园林绿化局遵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作出了“既要增绿又要添景,力铸城市园林品牌”的总体战略部署,并逐年深入推进,将之落实到每一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攻坚战之中——

  城市公共绿地扩张攻坚战。以公园、广场和街头绿地为目标,注重突出主题特色进行合理布局。3年时间,建成区已经拥有面貌一新的公园15个,形成了“魅力株洲·公园长廊”的独特景观。同时,绿化广场和街头绿地达到158个,使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由2008年以前的549公顷增加到857公顷。2010年2月,经过重新规划启动的神农城项目,以原炎帝广场和天台公园为核心区域,致力营造以神农文化为主题的当代“森林太阳谷”,面积扩大至200公顷,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株洲城市新坐标。

  一路一景道路景观攻坚战。从2008年起,连续3年对所有的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进行了以打造生态特色为内涵的道路提质改造。在较宽的人行道上增植一排乔木以增加绿量,在原有人工化较强的色块上自然式种植一种或两种花灌木,并大量栽植乡土花灌木。现在,全市主干道已经形成了以花树为特征的“鲜花一条街、盆景一条街、林荫一条街”生态走廊效果。仅该市天元区街道就出现许多“花样”别名:嵩山路为紫薇一条街,黄河路为花石榴一条街,珠江路为红枫一条街,泰山路为黄槐一条街,长江路为鲜花一条街。

  和谐拆围还绿于民攻坚战。致力营造和谐、自然、生态城市园林景观。2009年2月,市委、市政府带头拆除了沿线围墙。两年来,全市共拆除主次干道和重要地段围墙131处、1.8万余米,使围墙内的大片绿地融入街边路边,既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强了城市绿视美感。

  老旧社区提质改造攻坚战。着力老百姓身边的居住环境绿化,激活城市绿化的每一个“细胞”。在2009年提质改造老旧社区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株洲将老旧社区提质改造作为造福百姓的重点工程来抓,彻底改变了200多个老旧社区脏、乱、差现象。现在,老城区的居民可就近在绿荫如盖的小区饮茶、看报、闲聊、赏花、健身,陶醉极了。

  节约型园林式绿化攻坚战。大力推行乡土植物运用、色块改造、硬质铺装替代、桥体立体绿化滴灌技术等科技建绿方法,积极探索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新方向。自2008年实施十万大树进城工程以来,该市在城区广植乡土树种乔木,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并做到“显山、露水、融城”,切实保护好城市自然肌理。在植物配备上,该市遵循“相融共生”原则,通过“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实现平面立面的有机结合、常绿落叶树种的相互补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的植物群落。该市石峰大道通过大量栽植夹竹桃、杨树、樟树等树种,达到生物治理、生态净化、改善环境的综合功效。

  更为精彩的是,2010年推出的全方位立体化项目攻坚战,以“核心城区、增加绿量、突出特色、完善提高、精养严管、建设精品”为总体思路,按照“树木花草与休闲设施相结合,突出人性化;灌木造型与鲜花草地相结合,突出艺术性;园林绿化增加与市政设施完善相结合,突出整体性”的总体要求,举全市之力,市本级财政投入1.7亿元,城市四区投入各自不少于400万元,从2月初开展到4月底结束,只用了3个月时间,建成精品绿化项目141个。

  3年来,株洲城市园林绿化在不断的攻坚中,扎扎实实地迈出了几大步,展现出了“干道景观特色化、老旧小区生态化、公园绿地精品化”新的“绿色株洲”城市风景线。截至2010年5月,株洲建成区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30公顷、3817公顷和857公顷,三大指标均明显超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关键词四:效应——加速形成“绿色洼地”,不断促进城市转型

  “绿化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维护生态平衡;绿化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扩大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环境集聚财富。抓城市,就是从战略上抓发展。只要持之以恒抓城市,抓环境,打基础,谋长远,就能不断吸引人气,集聚财气,提升士气。”

  ……

  市委书记陈君文的经典语言,现在早为株洲市民耳熟能详,并不断为新的事实所印证——

  随着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株洲市区空气质量逐年得到改善,今年现已从三级接近二级,市民享受良好空气质量的要求基本达到。慕名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不时会盛赞一番:“株洲城市环境优美,株洲市民很幸福啊!”有的游客评价:“株洲堪比新加坡!”今年“五一”3天假日内,株洲市共接待游客23.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19万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美丽的城市环境,更是吸引了战略投资者眼光。在株洲城区,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配件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已经摆开阵势;神农城、华强基地、职教城及株洲湘江风光带“四大百亿工程”陆续开工,引领着株洲消费型生态示范项目的建设……一批又一批投资者由衷地说:“株洲,一个老工业基地,如此重生态、抓绿化、抓环保,很是少见,我们选择这里没有错。”

  来自财政部门的数据更有说服力,1到5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9.96亿元,同比增收13.9亿元,增长38.7%,增幅为近3年来的最高值。据此,统计部门的专家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扣“生态宜居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是促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直接原因。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在园林绿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株洲还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机制。这套机制,极大地适应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

  在管理机构上,该市以市园林绿化局为主导,一方面指导城市四区在2010年内完成区园林绿化局组建工作,并在大中型企业中大力推广南方公司、电力机车研究所等单位设有专门机构管理辖区内园林绿化的作法,实现管理机构网络化,责任更加明确,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盘棋的开展。

  在行业管理上,该市以绿线管理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绿线管理机制。在2007年出台实施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基础上,2009年,该市又制定出台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城市各类绿地建设由过去的与市规划局联合办公中间环节审批,变为在市政务窗口的前置审批,从而确保了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化指标和质量。同时,通过征收绿化赔偿费和补偿费,既提高了全民绿化意识,又弥补了公共财力的不足。

  在养护管理上,该市从精养严管出发,完善和加大考核力度,将全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纳入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一月一考核,成绩媒体公示,奖罚兑现,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水平的提高。

  “将绿色的如椽大笔运筹在手中,将绿色的生态意蕴挥洒于人间。”株洲,现又正在谋划发展生态宜居城市的低碳经济新兴产业,一轴围绕打造低碳城市品牌转型升级造绿的“绿色株洲”城市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满城春色关不住,滚滚绿波遍地来。


  绿色,赋予了株洲这座工业城市青春的气息。

  绿色,赋予了株洲这座年轻城市勃发的生机。

  绿色株洲,生态株洲,正在促使株洲告别前60年的发展模式。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株洲新的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已经成为株洲新的发展目标。

  栽树植绿,对株洲而言,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智慧。绿色,对株洲来说,不止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发展的基因。

  因此,我们毫不怀疑,绿色的株洲,会更加活力无限,会更加前途远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