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灾后生态恢复需几十年
2010-05-13

广西灾后生态恢复需几十年

2010年05月13日  人民网

    广西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让各类保护区内的大部分森林植被受到严重威胁,导致大面积的珍稀植物枯死,大量珍稀濒危动物也面临死亡威胁。

    广西西南部和北部喀斯特石山环境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这里生活着东部黑冠长臂猿、白头叶猴、德保苏铁等许多重要的珍稀生态物种。

    据林业部门统计,百色、河池、崇左三市受灾自然保护区有36处,总面积70多万公顷以上,受灾影响的保护对象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类型。

    此次广西受灾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大面积珍稀植物枯死,无花、无果、无水,这也导致了大量珍稀濒危动物濒临死亡。乐业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量兰科植物疑似枯死;天峨县龙潭保护区3万多株兰花、3000多株珍稀野生植物全部枯萎,无新枝新叶,兰花无法开花,受旱十分严重;刚刚重新发现的东部黑冠长臂猿、黑叶猴也都承受着无水可喝的折磨;瑶山鳄蜥因水量减少、冲沟断流而即将搬离世代居住的家园……

    面对大面积森林植被干枯、兰科等珍稀野生植物濒临死亡的景象,国家林业局派出专家组深入受旱保护区,对野生动植物和旱灾情况开展调研并指导抗旱工作。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指出,大旱造成大面积野生植物干枯、珍稀植物濒临死亡、野生动物面临缺水缺食物的困境,显现了这些地区生态是极其脆弱的,旱灾对保护区造成的生态损失能否恢复,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受灾植被和生态功能的恢复至少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旱灾也凸显出林业部门应对干旱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广西各级林业部门职工采取遮阴、洒水等人工救助措施来保护野生植物,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对大面积的野生植物和生态系统而言,救助力量相对有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